先锋步鑫生,因病于6月6日19点30分在家乡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去世。
步鑫生,1934年1月出生于浙江省海盐县,原海盐衬衫总厂厂长兼党支部副,原海盐县二轻总公司副经理。曾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增补委员,嘉兴市劳动模范,中国企业纪念章获得者。
上世纪八十年代,步鑫生在担任海盐衬衫总厂厂长期间,针对当时企业管理的现状与体制,怀着强烈的责任感与事业心和“敢为人先”的创新与“担当”意识,解放思想、大胆,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企业,用一把剪刀剪开了城镇企业的帷幕。他制定了“生产上抓紧,管理上从严,经营上搞活,生活上关心”的办厂方针,在企业生产经营、内部管理和劳工及分配制度等方面都进行了大胆,打破了“吃大锅饭”的平均主义分配模式,充分调动了企业与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海盐衬衫总厂面貌焕然一新。
步鑫生的开拓进取也受到了当时中央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与肯定,因此成为全国家喻户晓的“明星”。他以坚定的“创新”一度走在中国城市经济体制的最前沿,成为当年中国城市经济体制的先行者。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全国掀起学习步鑫生创新的热潮,推动了全国城市经济体制的进程与步伐。他当年的创新和企业实践,为中国的进程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延伸阅读
他的故事,你不妨重读一次
1934年,大年三十晚上,浙江海盐县,一个妇人听着高高响起的鞭炮声生下一个男孩,小名高生。男孩从小多病,念书时起名步鑫生。
步鑫生的老家在海盐县澉浦镇附近的农村。步家是裁缝世家,步鑫生从小就学裁缝。他9岁时父亲去世,当时大哥16岁,二哥15岁,一个到上海南京,一个到上海霞飞,一个学男式裁缝,一个学女式的。1956年,响应国家号召,大家走到一起来,步家荣昌裁缝铺也合作化了,步鑫生成为武原缝纫合作社主任。在1978年之前,海盐县城人对步鑫生的印象还是那有名的步家裁缝店的后人,以及他总是带给人们惊喜的好手艺。
海盐衬衫总厂前身是红星服装厂,是服装加工企业。由于没有自销品牌产品,企业发展很慢。后来,通过一家社队企业的关系与上海卢湾区一家衣帽公司接洽上关系,为对方批量加工服装。为了促进生产发展,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步鑫生任车间主任时就提出过励工资等,未能实施。
当步鑫生接手厂长时,企业有300多职工,却状况不佳,老工人的退休金也无处可支。在这种情况下,步鑫生觉得必须进行,首先就是学习农村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在车间实行了“联产计酬制”。
当时安徽凤阳等地的土地承包责任制已经见到很好的成效,步鑫生参考其中的做法,在工厂里实行工人做多少衬衫,就拿多少工钱,上不封顶,下不包底。当时时髦的概括是:“打破‘大锅饭’!”
其次是抓质量,“你砸我的牌子,我砸你的饭碗”,做坏一件衬衫要赔两件。
三是请病假一般不发工资,若真生病要由步鑫生来决定是否补贴。当时,“泡病号”在企业中很流行,即使在企业生产最繁忙的季节,出勤率也只有80%,而真正生病的不到“泡病假”的三分之一。步鑫生当时的做法就是要治一治这种“流行病”。其他的办法还有每年要开订货会、打响“唐人”、“双燕”、“三毛”三大衬衫品牌等措施。因为“靠牌子吃饭可以传代,靠关系吃饭要!”正是在的潮流推动下,当时地处偏僻一隅、名不见经传的海盐衬衫总厂成了发展过程中的明星之一。
海盐衬衫总厂,这个前身是1956年合作化组织起来的小集体性质缝纫生产合作社,从一开始只有60多名职工,到1983年达到600多人,两年后达1000多人,企业利润每年以50%幅度增长。
多年后,步鑫生自己也意识到:“那时全国已在农村取得进展,城市需要突破。在这种背景下,有关方面发现了海盐,发现了我。没有步鑫生,也有张鑫生、王鑫生。”
1983年,步鑫生火了!
1984年,短短2个月,全国各地到海盐衬衫总厂参观人数达2万多人。美、英、法、德等驻华员、记者闻讯赶来,探讨“大锅饭”“中国懒汉”等“锐话题”,步鑫生在厂里接待室举行招待会,侃侃而谈。
“庙多多,办一件事要盖几十个图章,必须,将某些部啊局啊撤掉……”步鑫生在大会上机构臃肿。
步鑫生到处作报告,甚至到部队、机关谈……
他在这里名扬全国,也曾在这里“败走麦城”。
西装!西装!步鑫生耿耿于怀:“如果西装厂存活到现在,产品肯定卖到国外!”
当时让西装厂上马,步鑫生承认有点头脑发热。“领导1983年要我上西装项目,我说好吧,弄个年产量六七万套。结果打报告到省里,领导说,你是典型,要搞就搞个全国最大的,年产量30万套。”
让西装厂下马,步鑫生急得和领导顶起来。“他说各地西装厂都下了,你赶紧下吧,我说这几年我所有的都投进去了,怎么下?再等等,西装又会流行起来。”
等不了了。1988年,步鑫生被免职。
离开海盐后,步鑫生先后到、辽宁盘锦、秦皇岛等地创业。他憋着一股劲,“好企业请我我不去,亏损企业我才去,我要体现人生价值!”
2001年步鑫生因病切除肾脏、脾脏,出院后退出商界,定居上海。闲时看看历史书,练练书法,最爱写“龙”字。
2014年6月,他回到家乡海盐定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