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解读《工作报告》
告别写满欣慰和收获的2014年,我们迎来了充满期待和憧憬的2015年。
新年新常态,新年新梦想。新的一年,《工作报告》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蓝图?数据和文字的背后,传递了怎样的惊喜和正能量?
带着读者和网友关心的问题,晚报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有关部门和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整理出24个和经济发展有关的热点问答,并和大家一起期待年终的满意答卷。我们,这些期待和梦想终将照进现实。
问政嘉宾
市发改委主任朱伟 市经信委主任卓卫明 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沈建法 市旅游局局长张硕
市副秘书长、市合作交流办主任陈铭嘉 市商务局局长张建生 市金融办主任王申峰 市规划管理局局长林海
经济转型
【问政背景】
《工作报告》中提到,“要主动适应新常态,全面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等特征,切实把调结构转方式摆在更加突出的,找准规模与质量、速度与效益之间的平衡点,保持定力,积极作为,努力实现更高起点、更高标准、更高质量的发展。”
1问:新的一年,我市将如何做到“扩大有效投资促转型”?
朱伟:扩大有效投资事关嘉兴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事关嘉兴经济升级版的打造。为此,新的一年,我市将继续以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的目标要求、前所未有的创新措施、前所未有的推进力度,以开展“项目大推进、招商大引进、服务大跟进”专项行动为工作载体,集中力量、集中资源、集中突破,加快转型升级、推进赶超发展,确保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以上。
2问:如何围绕发挥有效投资新动能,强化项目推进促转型?
朱伟:今年我们将集中精力抓项目促投资,重点加快推进杭平申航道、平湖塘延伸拓浚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年度推进省“411”重大投资项目70个,完成投资280亿元;省重点项目100个,完成投资190亿元;市“三个千亿”重大项目630个,完成投资670亿元。同时,我们把优化投资结构、推动投资提质增效摆上更加突出,大力推动投资结构升级、效果提升,力争全市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投资、重大产业项目投资、工业技术投资、生态建设和投资分别增长20%。
3问:围绕培育经济发展新增点,强化招商引进促转型,今年我市有什么打算?
朱伟:深入实施招商引资和浙商回归工程,面向世界500强、央企、国内知名企业、浙商回归企业,着重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产业关联度和带动性强的重大产业项目。大力提升民间投资在全市有效投资中的主体地位,加快建立全市PPP项目库,并积极向全社会推介一批示范项目,争取全年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较上年同期提高1个百分点;市本级在市政公用基础设施、交通、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体育、养老等公共服务领域引进民间投资落地的重大项目各不少于1个,各县(市、区)在上述领域也要有实质性突破。
4问:如何围绕职能转变新要求,强化服务跟进促转型?
朱伟: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服务力度,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不断提高服务保障水平。要继续开展好“深入企业、服务项目”集中走访服务活动,确保服务更加到位、成效更加明显。加快制定“清单”和“负面清单”,对现有审批事项进行再梳理,进一步加大行政审批事项“放”和“减”的力度,推进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时限提速、审批程序简化。加快研究出台嘉兴市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办法,从制度层面规范简化项目核准审查内容,加快建立企业投资项目高效审批服务机制,切实优化我市投资、增强企业投资者信心。
5问:为加快工业强市建设,我市将如何应对优势产业、传统产业以及新兴产业?
卓卫明:今年,我市将着力发展主导产业,以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要着力点,积极培育发展“十大”重点产业链(即智能终端、LED智能照明、智能机械、标准件、汽车零部件五大智能制造产业链,精品纺织、品牌女装、皮革制品三大时尚产业链,化工新材料、光伏新能源两大新兴产业链),并制定加强重点产业链建设的意见,加强产业布局和载体建设。
6问:2014年,我市“机器换人”工作全面推进,“机器换人”投资成为全市工业现代化技改的主要构成。今年“机器换人”会有哪些新动作?
卓卫明:今年,我市将扩大企业“机器换人”的覆盖面,全年力争规上企业“机器换人”全覆盖,组织实施“机器换人”“999”扩面行动(完成“机器换人”企业900家、项目900项和相对减少低端用工9万人),同时,将积极推动“机器换人”向高级形态发展,开展“机器换人”“3010”升级行动(确定30家机联网项目示范试点、建设10个数字化车间),并充分发挥行业专家指导组的指导作用,推进汽配、包装、电子信息、食品、纺织、五金机械等行业“机器换人”重点项目。
7问:在深入实施“两化”深度融合方面,市经信委又会做哪些工作?
卓卫明:今年,我市将深入实施关键环节、工业企业、重点行业、重点区域“两化”深度融合以及“两化”融合服务支撑等五大专项行动,推动以智能产品和智能装备开发、机联网、管理体系贯标、企业管理信息化、绿色安全制造信息技术应用等为重点的“两化”深度融合“九个一批”项目。实施智能产品和智能装备“千百十”开发计划,力争开发1000种智能新产品、100种智能新机器、10套成套智能新装备。推动智能制造生产模式的集成应用,开展10家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建设和10家总部型企业“两化”深度融合示范试点,实施100家企业信息化“登高”计划和100家企业管理信息化示范计划,并在行业龙头企业中推行首席信息官制度。
8问:在执行能源双控方面,今年,我市又会有哪些举措?
卓卫明:今年,在确保实现年度节能降耗目标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用能量交易的体制机制,强化用能量初始权核定和预算化管理,实现全市用能量指标交易全覆盖。与此同时,我市将构建自下而上的用能量交易平台,在重点地区探索区域内企业用能量交易试点,并抓好智慧能源监测体系建设。
9问:自2012年12月14日省在嘉兴召开光伏产业“五位一体”创新综合试点工作会议以来,我市的分布式光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2015年在分布式光伏方面,我市又会有哪些新动作?
卓卫明:自2015年1月起,全市将开展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专项行动,加大对全市光伏发电应用推进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力度,力争完成全市光伏发电装机容量800兆瓦目标任务。今年,我市会探索融资模式创新并完善政策机制保障,要推动建设一批规模大、示范意义强的公共建筑和城乡居民屋顶光伏发电示范项目,并积极促进屋顶资源的利用。
10问:《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到“质量”一词,并提出“扎实推进国家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建设”,这将给城市和市民带来哪些改变?
沈建法:从具体内容来讲,质量强市建设包括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质量等重点领域的质量建设。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将会给城市和市民生活带来许多改变。市民生活可简单概括为“吃、住、行、用”,食品安全、水、消费品、工程建筑、交通治堵等与市民息息相关。质量工作提升后,市民的幸福指数也会提高。另一方面,创建工作对于促进城市的经济转型发展,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城市整体形象都有积极的作用。
11问:嘉兴在“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过程中有哪些具体的举措?
沈建法:去年,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牵头制定了《嘉兴市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实施方案》,将11个方面53项内容124个具体任务下达落实到全市31个部门及各县(市、区)。
2015年,在全面完成创建任务的同时,还将重点推进建设3个“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3个国家标准化建设项目、省首个国家级“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
此外,今年我市还将通过“四个一”提升全民质量素养,依托嘉兴职业类学校建立一所社会质量学院,编制(选择)一本质量素养教材,开设一门质量素养公共课程,利用嘉兴职业实训中心,培训1万名产业工人。
12问:《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旅游业转型发展,2015年嘉兴旅游市场有什么趋势和新机遇?
张硕:嘉兴旅游正面临着运河旅游开发、上海迪士尼效应、城市有机更新、“沪杭同城”等新一轮发展机遇,如何抢抓机遇,推动旅游业转型发展,成为全市经济新的增长点,是我们重点考虑的问题。
当下的旅游已不再是少数人的选择,也不再是简单地“走一走”、“看一看”,“自驾游”等快速兴起,量增质更优成为发展旅游最强的内生动力。落实“接轨上海”战略,旅游部门将抓住上海迪士尼开园的区域旅游引擎效应,主动谋划对接,针对散客化、休闲化大趋势,统筹各方力量,加快构建包括产品开发、公共配套、交通接待、信息服务、形象推广等多层面的一体化联合协作机制,以服务市场多元化需求促进旅游业的提升。
13问:嘉兴旅游如何做好“运河文章”?
张硕:大运河的成功申遗,使嘉兴成为世界遗产城市,世界文化遗产的“国际金字招牌”将吸引更多中外游客。围绕打造运河国际旅游休闲城市,我们将牢固树立“大产业、大项目、大品牌”的,启动实施“旅游收入翻一番、旅游投资超千亿”的五年行动计划,对内整合资源、对外抱团营销,把大嘉兴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品牌设计和推广,积极打造“运河水城、秀美嘉兴”全市整体旅游形象品牌。
同时,加快运河沿线旅游产品整合开发,着力打造以运河文化为特色的运河风情文化旅游带,以滨海观潮、运动休闲体验为特色的杭州湾北岸滨海旅游带和以乌镇、西塘、濮院、新塍等古镇为特色的北部古镇文化休闲旅游带。市区以运河为纽带,重点整治长虹桥、文生院旧址、双魁巷、落帆亭、芦席汇、梅湾街、三塔塘和长安闸等景区(点)周边,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完善旅游公共服务功能等。未来,随着濮院、石门、崇福三镇旅游开发步伐的加快、嘉兴清池温泉旅游的崛起以及湘家荡的全域化发展,嘉兴大运河古城景区将大有可为。
引领
【问政背景】
《工作报告》中提出“引领,不断体制机制红利”,具体包括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深入统筹城乡综合配套、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深化投融资体制、深化国资国企等。
14问:在《工作报告》中,提到要促进科技资本产业融合发展。过去的一年,我们针对科技金融这块做了哪些工作,获得了哪些?
王申峰:一方面建立科技金融体制机制,出台了《嘉兴市创建省科技金融创新试验区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嘉兴市科技支行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实施办法(试行)》、《嘉兴市科技支行信贷风险补偿基金管理办法(试行)》,推动建立科技创新创业企业数据库,目前全市入库科技型企业已达到1214家。另一方面,推进科技支行、科技保险、科技、科技小贷等科技专营机构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已建立科技支行6家,风险补偿基金总规模达到1.6亿元。同时积极推动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并依托南湖区“基金小镇”,进一步加快风险资本和投资人的集聚,深入推进私募股权投资产业和我市创业创新的融合发展。
此外,还制订出台《关于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企业挂牌上市的若干意见》、《嘉兴市企业股份制指导工作方案》,进一步加强对企业股改挂牌上市工作的指导和政策支持,逐步完善科技型企业股改挂牌上市工作机制。
15问:听上去,对于科技企业已经制订了一套从初创期到成长期、发展期等不同阶段的服务方案,是这样吗?
王申峰:应该说2014年开了一个好头,落实了很多工作,各个部门联动共同努力,为科技型企业在嘉兴提供配套服务、专业指导以及个性化和差异化的资源配置。2015年,我们还要做更多深化、细化的工作,包括信用征信体系与科技金融的结合、针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服务等。我们希望打造一个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培育一批科技金融服务机构,打造一套多元化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继而带动体制机制流动,吸纳更多资本集聚嘉兴,深化经济转型升级。
型经济
【问政背景】
《工作报告》提出,“要扩大对内对外,提升型经济发展水平”,具体包括要加大接轨上海力度、提高引资质量效益、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等。
16问:2015年,嘉兴推进接轨上海工作的目标是什么?
陈铭嘉:按照省委、省的要求,嘉兴要当好全面接轨上海的示范区,我们希望通过不断的努力,能够做到“两个无差别,三个更好”。“两个无差别”就是,市场规则要与毗邻的上海市没有差别、我们的办事规则与上海市没有差别;“三个更好”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是产业配套更好,二是服务效率更好,三是人居更好。
17问:今年,我市将如何巩固、深化对接上海自贸区?
陈铭嘉:2015年,我们将加强上海自贸区保税物流配套区建设,进一步推进嘉兴口岸的扩大。而在加大上海自贸区创新制度的复制与推广方面,我市将借鉴推广上海自贸区建设经验并创新管理方式,从而深化行政审批层级一体化,推行企业投资“负面清单”制度,构建“一口受理、综合审批”的服务模式,打造集中统一的市场监管综合执法等。
18问:在与上海公共服务体系的对接与合作方面,2015年我市有何计划?
陈铭嘉:今年,我们将加快与沪杭大型医疗机构进行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合作,加强与沪杭各类学校的校际合作并争取联合办校或校校合作达到10项以上,加强与上海市医保中心、松江区医保中心的密切配合,不断完善“3G联网”实时联网结算报销模式,加快推进“文化有约”(公共文化服务智慧供给平台)城市联盟项目。
19问:《工作报告》中提到,深入实施招商引资和浙商回归“一号工程”。2015年,浙商回归工作的目标是什么?
陈铭嘉:按照项目、资本、人才科技、总部经济“四位一体”的要求,今年,我市将全力构建量质并举的浙商回归工作格局,确保全市浙商回归到位资金288亿元,浙商回归引进重大项目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
20问:为了实现2015年的浙商回归目标,我市今年又会采取哪些措施?
陈铭嘉:从引进来方面看,2015年,我们会紧盯京津沪粤港澳等浙商集聚地,组织实施各类招商推介活动,开展省外浙江(嘉兴)商会嘉兴行、“浙商之春”走访慰问宣传等活动。另外,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浙商回归项目推进力度,建立完善项目绿色通道制度,全面落实服务机制,确保市级浙商回归重大项目开工率达到90%以上。继续排出一批面向浙商、民间资本的公用设施和教育、医疗、养老服务等招商项目,进一步拓展浙商、民资投资渠道。
21问:《工作报告》中提到,要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提法?
张建生:以前工作报告中也提过,但作为单独标题这是第一次。其实贸易本身并没有内贸外贸之分,过去我们主要依赖投资和外贸来拉动经济发展,金融危机之后,我们在逐渐调整发展方式,越来越重视国内市场。今后是靠内贸、外贸、投资三驾马车拉动经济。
未来,我们更需要通过内外贸的联动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外贸方面改变以往的价格成本优势而转向技术、质量和服务优势,营造外贸新优势继而推动内贸发展。通过“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并行发展,带动外贸发展,继而推动国内市场规模的扩大。最后,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也是内外贸一体化的机遇期。电子商务减少了流通环节,扩大了商贸流通规模。
新型城镇化
【问政背景】
《工作报告》提出,要“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重点是要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22问: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经济转型发展,规划显得尤为重要。今年如何实现“一张蓝图绘到底”?
林海:嘉兴规划必须要着眼大局,开展“顶层设计”。我们要通过区域之间、市域之间进行统筹规划,外联内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强化功能区,弱化行政区,把编制好一系列重大规划作为提振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功能、提高城乡品位的根本举措。
一方面,积极与上海、杭州对接,实现区域之间规划的完美对接,使得嘉兴与这两大城市相邻区域、地段之间的产业等“完全合拍”,为嘉兴新一轮发展寻求新机遇、新空间、新利好。目前,嘉兴相关的机制已经建立,相关规划已开始对接编制,今年在去年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推进。
另一方面,在市域规划上,科学编制市域总体规划,推进市域、县(市)和镇级协调发展,系统构建市域空间“一张图”、生产力布局“一盘棋”的发展蓝图。具体来说,就是“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完成城市总体规划修改,与上位规划相对接,与重大项目相匹配,与城乡统筹相符合,与依法行政相适应,落实城市功能、空间结构、产业布局等的深化完善。
此外,在嘉兴范围内,围绕市域总体规划,继续开展“多规合一”,实现“一本规划、一张蓝图、一个目标”,形成合力。
23问:开展“多规合一”是必然,具体怎么推进?
林海:从去年起,嘉兴就在全力推进“多规合一”,今年力度要加大。我们要牢固树立规划的“首位”意识,进一步发挥好规划工作对城乡统筹、产业提升、创新驱动的主抓手、主动力作用,尤其是切实抓好国家“多规合一”试点工作,按照“协调一致、上下联动、分级保障、循序渐进”的原则,积极开展市域规划布局、技术标准统一、专项规划梳理、管控底图编制、信息平台搭建等基础工作,促进城乡建设、产业发展、生态以及土地利用等规划的综合衔接,突出发展目标、布局坐标、管理指标的统筹协调。
值得一提的是,围绕市域统筹、“多规合一”等要求,今年将充分运用基础测绘与地理信息技术,推进规划的全域化、系统化、数字化管理,提升规划的行政统筹和技术统筹能力。重点抓好市本级规划管理体制调整后市、区两级的紧密衔接,强化统一管理,落实监督检查,充实工作力量,进一步完善“统分结合、管控有力”的规划管理机制。
24问:在提升城市功能和优化城市布局方面,今年还有哪些举措?
林海:在规划编制中,充分体现大嘉兴概念,重新修改和完善各种规划。在城市功能方面,除了产业等规划外,还将完成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和综合交通规划的修编,不断完善地下空间规划。围绕“横到边、竖到底”,积极推进城镇建设区范围控规全覆盖,重点抓好市区中心城区剩余8个控规和科技创新、现代物流、休闲旅游“三大平台”所需控规编制,同步开展中心城区外围大分区控规单元划分的梳理完善。
今年,加强新市镇规划实施管理,以省级和市级小城市培育试点工作为引领,分层推进镇级总体规划修编,积极开展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在完善市镇功能布局、增强市镇发展动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市镇集聚能力。在村庄布点规划上,突出“一个前提、四个看”,确保科学合理,加大对农民建房的指导、服务和管理,抓好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推动新一批示范村建设的组织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