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嘉兴风俗> 文章内容

嘉兴风俗探访下尹村追寻那千年的古老传说

※发布时间:2014-1-9 18:39:06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蒋堂镇下尹村是个漂亮的小村庄,蒋罗公从旁而过。驱二十几公里就到了下尹村,在村口,便可看到“下尹村”几个字,走进村去,只见村庄整洁、绿树丛丛,一座青瓦白墙、古色古香的的祠就坐落在村中,旁边是一排排格调别致的文化长廊,使人感受到了不同于其他村庄的古朴气息。

  据村支书姜丽东介绍,从2006年起,在镇、区、市各级党委的帮助下,下尹村陆续投入200万元用于新农村建设。村庄建设起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特别是在文化创建方面,该村修建了占地500多平方米的文化休闲广场,修整了市级文保点“三瑞祠堂”,创办了图书阅览室、老年活动室、乒乓球室,并组建了中青年妇女舞蹈队、腰鼓队、民间器乐演奏队等。据了解,2007年下尹村被评为市级全面小康示范村,目前该村正在积极创建省级全面小康示范村。

  1下尹,至今已有645年的历史

  下尹村是一个以洪氏为主的村庄,加上盛、姜、徐、章、陈、黄、沈、李、王、方、胡、毛、刘、董等共有15个姓氏。洪氏家族传承在下尹这片风水宝地上,从青阳洪氏“礼”字辈伊始至今,共繁衍了32世,现有人口598人,196户。

  下尹洪氏始源于青阳敦煌洪氏(现洋埠镇青阳洪村),据青阳洪氏谱(光绪丙子年)记载:汤始祖仲公“万字辈”字子吕,明嘉定年间,因文宦,道经三巨龙丘,今属汤溪,地名青阳观,其两水环绕,人有尚右之风,逐择居焉。是青阳里始祖也,娶方氏,合葬莘畈苕壇,生三子“清、澄、淑”,长子“清”居墈头,次子“澄”居莲塘,三子“清”居青阳,“澄”居莲塘后经“元”、“彰”、“彦”、“尚”、“著”、“建”、“兴”、“福”、“文”、“仁”、“义”、“礼”、“智”11世后,到“礼”字辈永希公于元末明初(1368年),从莲塘迁徒下尹,至今已有645年的历史。

  今年75岁的洪峰告诉记者,自己听爷爷说,下尹的祖先是从罗埠镇莲塘村迁过来的。身为爷爷最喜欢的孙子,每逢节日,爷爷总会带着洪峰回到莲塘村去住上几天。

  “三瑞堂前竖旗杆,绥我自成励子孙”,下尹洪氏的祖先,以他们自己坚强和果敢的睿智,在下尹这块风水宝地上,勤劳耕耘了三百多年后,人丁兴旺,重德礼,生活蒸蒸日上。在清乾隆年间,下尹就有二世园五厅二祠堂之辉煌,人口近千人。到了清嘉庆年间,下尹在外为官在职的、解甲归里的、衣锦还乡及考上在候缺的“顶带花翔”就有18人之多,享有“红顶”之誉,闻名方圆几十里。

  直到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起义后,侍王李世贤于5月28日攻克金华。下尹原在清为官的人较多,所以战火波及下尹,下尹大半个村庄被毁,近千的人口只剩下几百人,原来的二世园五厅二祠堂,也只剩下了一厅二祠堂,四房头祠堂、上昇厅也因年久失修,在上世纪80年代倒塌。可幸的是,至今还保留着较完整的三瑞祠堂(现此祠堂为金华市文保点)。解放后,1951年,三瑞祠堂被当时的汤溪县成粮库,直到1959年才完成了粮库。

  下尹洪氏的祖先,对文化教育事业十分重视。明、清时期,洪氏太公里专请教书先生在家教书。到了1913年,下尹洪氏太式创建了私立“宏塘初级小学”。解放后成为下尹初级小学,附近村子的孩子,都在下尹小学就读。1997年,下尹初级小学撤消,该校的学生合并到蒋堂小学就读。

  2三瑞祠堂,来源于洪氏一脉之世家堂号

  三瑞祠堂位于村子的中间,据了解,创建于清商乾隆年间,距今已有近三百多年的历史(在清咸丰12年大修过一次)。整个祠堂占地面积约有520多平方米。

  还未走进祠堂,便已经可以感受到祠堂的古朴。祠堂正的地面上,一张用鹅卵石铺就的三丈见方的图格外引人注意。

  正前墙是用水磨青砖叠成的。祠堂大由一正和四边组成。正屋檐下雕刻着像马、龙等一些栩栩如生的图案,加上花鸟虫草的点缀更加突出了三瑞祠堂的古色古香。据村中的老人说,早些年的时候,祠堂正中央大平时是不开的,只有在村中有人中秀才或举人回来祭祖,亦或是在过年的时候祠堂的大才开,平时出入都从边进出。

  走进祠堂,俨然把人带进了一个古韵十足的国度。环顾四周,可以发现,整个祠堂是由三进和二天井组成,共有68根柱子。据了解,中层最粗的4根柱子直径达60厘米。前层到中层的天井边上,8根柱子上的牛腿都是用樟木材料雕刻着八仙过海的图样,浮雕垂柱极为精巧玲珑。

  在祠堂的中层堂前挂着一块牌匾,整个三瑞祠堂上、中、前三层地面都是古老的土砖地,可媲现代的大理石,两个天井全部用青条石铺成,连天井的青条石上,都雕刻着各种奇花异草,而独有上层中间的地面上有一个好几公分大小的凹陷塘。据说这个凹下去的陷塘,是“红顶”祭祖叩拜“牌”陷下去的。后人为了纪念“十八顶戴花翎”陷下去的凹塘,也不去修复,奇怪的是陷下去的地面一块不裂,至今仍光滑无比。

  据有关史料记载,三瑞堂乃南宋著名忠宣公洪皓洪氏一脉之世家堂号。洪皓,字光弼,江西饶洲(今乐平)人。北宋政和进士,历官秀州(嘉兴)司禄、徽犹阁待制、礼部尚书、金国通问使等职。

  3洪氏祖先洪皓,曾解救了数万行将饿死的灾民

  洪皓生在北宋晚期,他读书非常用功,北宋政和五年(西元1115年)考中了进士,徽宣和年间曾担任秀州(今浙江嘉兴)司禄,负责督察各部的事务。一次,秀州发生大,群众啼饥号寒,东逃西散。他便把官家积谷低价卖给灾民。积谷快卖完时,恰好从浙东运往都城的皇粮从城下经过,他当机立断长官把这批皇粮截留下来救灾。长官认为此乃私截皇粮,是杀头之罪,万万不可为。洪皓大说,我愿以自己一人的性命来换十万人的性命。长官深受,终于同意皇粮救灾。洪皓的义举解救了数万行将饿死的灾民,百姓都被他深深,称呼他为“洪佛子”。后来秀州军队叛乱,肆意,无一人幸免,但过洪皓口时却不敢进去,说道:“这是‘洪佛子’的家。”

  靖康年间,北宋。南宋高即位,可金人的进攻仍不停止。高想通过外交活动来缓和当时的紧张局势,但是谁能担负这个任务呢?因洪皓为官清正,大家就推荐他。于是洪皓就以派充大金通问使的身份出使金国。洪皓一至太原,就被金人了一年,受到百般的。金人他任北宋叛臣刘豫的伪官,被他。

  金大将完颜翰恼火要杀他,旁边的金国官员赞叹洪皓是真正的,为他求情,洪皓才免于一死,但被流放到冷山一带(今五常境内的大青顶子山)。冷山非常寒冷,四月草生,八月就开始下雪。洪皓住在山洞里,有时两年都得不到正常的衣食供应,盛夏时仍穿着厚厚的粗布衣服。大雪时,柴火烧完,洪皓只能用马粪燃火煨面来吃。

  在此期间,金人不,经常来劝降,洪皓始终不为所动。后来金主听说他的声名,想任他为翰林直学士,洪皓坚辞不受,保全了一个南宋大臣的气节。洪皓在金国很长时间,处境恶劣,但他坚守气节,连金人都非常敬佩,他所写的诗文,金人都争着传诵刻版印刷。虽然身处危困之地,但他仍尽力救济至此的北宋。当抗金名将岳飞在抗金中取得辉煌的胜利时,燕京很震动,洪皓身在敌国,真是兴奋极了,他秘密派人送信给高,说金国上下恐惧,燕京重要的珍宝器物,正在北撤,希望高能利用这样一个有利形势,大举北伐。他还在艰苦的中,搜集资料,写了一本《松漠纪闻》,这是一部最早的研究东北地区历史的名著。

  南宋高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金与南宋议和,洪皓得以南归。从出使到回国,洪皓在金国整整流放了15年之久。洪皓回朝后,因为曾秦桧的,被其以谗言,致使其多次被贬,在外辗转任职十多年,最后在广东南雄病逝,终年六十八岁。他死后第二天,秦桧也死去。但是历史给予洪皓和秦桧的评价却是天壤之别。洪皓因为仁善而彪炳青史,流芳;秦桧却永远跪在岳飞庙前。

  如今的三瑞祠堂,俨然成为了村中难得一寻的古迹。这座经历几百年风雨洗礼的祠堂在一次次修复中却仍然保持着它的古朴,白墙青瓦,一幅幅黑白分明的水墨画在祠堂的墙上诉说着一个个古老而传奇的故事。

  4朝家殿,下尹村中的圣地

  在下尹村西边上,有一块空着的地基,这就是朝家殿的遗址。朝家殿,在最早的时候又名为永兴殿。

  据说,朝家殿的存在要早于下尹村。洪氏祖先洪永希未迁居下尹之前,从莲塘到下尹这片土地上耕作,带中饭来吃,避风挡雨,都在朝家殿里度过。后来,洪氏在下尹这片田地上越种越多,为了便于耕作,洪永希便于1368年正式迁居下尹。

  村子里的年轻人对于朝家殿的记忆也只是一些废砖废瓦,就连村中年长的姜根云老人对于朝家殿的回忆在脑海里也只是零零星星。他回忆道:“朝家殿建筑面积约240多平方米,主殿高有一丈八尺,左右两边是厢房,中间有一个天井,殿正前,一对石雕的麒麟非常威武。在主殿内正中,供的是刘备的甘夫人,左边是关云长,右边是张飞,香火非常兴旺。”

  朝家殿对于下尹村的村民来说是一个神圣的地方。每到过年过节,下尹村家家户户都来永兴殿供拜。平时如家里有人伤风感冒或者有灾有难,都会到永兴殿、供拜、许愿,保健康、保平安,据说还特别。在村民的口中流传着这样一段神奇的传说:说是村子里的一个媳妇生病,四处求医也不见好。于是,婆婆便请大师算卦,大师告诉她只要去祭拜一下朝家殿,她媳妇的病自然会好。当天婆婆便拿着祭拜用的东西前来祭拜朝家殿。果然,祭拜后没多久,媳妇的病好了。

  但是1939年的一场台风,将朝家殿吹倒,倒塌后又无人管理修复,朝家殿也就这样渐渐地消失了。据传说,直至1951年,朝家殿的遗址上还留有一只很大的香灰炉,里面还留有满满的的纸灰。有一村民把香灰炉里的灰挑到粮田里当肥料,可奇怪的是撒到香灰的地方所种的水稻无一存活,此地一连几年不长粮食,不长草。后来,这村民将这些撒过香炉灰地方的上层土挖出来挑到河里倒掉,把其他地方的土挑来填上,这块田里的水稻才开始生长。所以,下尹村人不把朝家殿的遗址作耕耘之地,一直保留至今。

  于是乎,朝家殿对于下尹村的村民来说是更加神圣而不可,认为它是一个可以庇佑自己的宝殿。如今在朝家殿的遗址上再也寻不到以前的踪迹了。但是关于朝家殿的传说还是在村民的口中一传十、十传百地口口相传着。

  5下尹村也有一口陪嫁井

  井,对于下尹人来说有着特殊的情愫。最早的时候,村里还没有通自来水,下尹人只是取井里的水来作为生活用水,井成为了下尹人必不可少的东西。

  在下尹村,总共有3口井,靠着这3口井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下尹人。

  在村子里,记者看到了其中一口水井,虽然井口的旁边经过修整过,但是也不难读出它所拥有的历史。据洪建荣介绍,这口井名为四家井,虽然现在村子里每家每户已经用上了自来水,但人们还是习这里的水来做凉粉。

  除了四家井,村子里还有另外两口井。六家井就是其中一口井。对于六家井的由来,在老人口中还流传着一个传说。84岁的姜根云说:“这口井又叫陪嫁井。”陪嫁故名思意就是女孩子嫁到夫君家后从娘家带过来的。据说在清朝的时候,大源村有一个名为徐达官。当时徐达官的女儿下嫁到下尹村,嫁妆可谓是应有尽有,从农具到寿材,连丫鬟也是跟随其左右。

  嫁到下尹村后,徐达官的女儿回到娘家抱怨婆家的水不好喝。心疼女儿的徐达官便命人到下尹村凿井。于是便有了这口陪嫁井。那为什么又叫它为六家井呢?原来,当时村子里的人都是一房有好几户人家一起居住的,而徐达官的女儿是住在一房有六户人家的大家庭,就把这口井起名为六家井。这口经历了600多年风风雨雨的井,用它甘甜的井水哺育着这里的人。到如今,村民们还是喜欢喝这井里的水:“虽然有了自来水,但是烧开水的话我们还是习惯去六家井打水,那里的水烧出来好喝!”

  相比现在四家井和六家井的“繁荣”,四房头井这口昔日同样给村民带来滋润的井如今却已经寻不到踪迹了,不少村民对于它的消失也表示很惋惜。

  6 “牌”是村中的未解之谜

  在下尹村的村头,有一棵名为“苦槠树”的老树,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据说有这棵苦槠树时,还没有下尹村(这棵苦槠树长的地方早先是在一个名为“塘山里”的小村庄,现在村不在了,但遗址墙脚等还存在)。村主任洪建荣说:“在我很小的时候,这棵树里面就已经空了。”但是如今洪建荣已经46岁了,这棵老树还是会在每年春天的时候抽出新芽来,顽强地到现在。

  在离苦槠树不到百米的地方,有一棵老樟树,村民们都叫它“樟树娘娘”。洪建荣说:“听说以前村子里迎龙灯的时候,这棵樟树被砍掉用来做龙头过。”但是神奇的是,被砍掉的樟树上又长了一棵小樟树,经过100多年,汲取天地的精华,如今的樟树已是一棵参天大树,枝桠向四面八方伸展着,枝头上的树叶茂盛地成长着,一点也看不出在它身上所留下的“刀疤”。

  像苦槠树和“香樟娘娘”一样,下尹人也同样经历过众多灾难。村支书姜丽东告诉记者,在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在侵占蒋堂时,有一次一个日本鬼子到下尹村里来抢劫,被村民了。日军就在村子大肆烧杀,进行细菌战,鼠疫,让原本有400多人的村子一下子变成了一个“空村”。在那场细菌战中,下尹村足足死了200多人,只留下190多人。

  在下尹村上,至今还保留着一个重达325斤的石墩。洪峰告诉记者,此墩是清商乾隆年间,武举人洪应臣(1728年—1803年)锻炼身体所用。洪应臣排行第九,被称为九太公。他臂力过人,武艺高强,官居千总。解甲归里后,每日晨起举练,甚至能够将石墩举过头顶。闲暇时外出垂钓,便将此墩夹在腋下带出去作为石凳。后来,后辈们就将此墩称为石墩凳。

  这样的传说在下尹村可不止一个,传说,下尹村上多出大官,“下尹”是历史上当官的官号。在下尹村,有一块难得一见的“牌”,但是问其由来,就连村子里的老人也很难说出一二。

  它的由来虽然是一个未解之谜,但是下尹村人却将它视为宝物般供着。在下尹,每逢正月十八就会迎龙灯,每每这个时候,村民们就会将牌请出来,由一人双手捧着它走在龙头前面。每到一户人家就会将牌放置在堂屋正上方,龙头朝口。然后主人便会先拜牌,再拜龙头,以求来年风调雨顺。这样的风俗一直在下尹村流传着。

  下尹村还有一口叫做“朝家塘”的池塘,洪峰听爷爷说,这口池塘是当时莲塘村的两兄弟来到下尹村察看地形,发现这里地势相对较低,又有两条小溪汇聚在这里,于是便用塘坝拦住用以灌溉田地。因为朝向家里所以起名为“朝家塘”。记者看到,冬日的阳光洒在三瑞祠堂里,显得特别温暖。如今,祠堂中的一部分区域已经成为了村里老年人的活动中心。就着暖暖的阳光在祠堂的天井里喝喝小茶,聊聊天,好不惬意。亦或是,在祠堂的口,搬一把椅子晒晒太阳,静静地享受着温暖的午后,连平时爱闹爱叫的小狗也变得安静了许多,慵懒地躺在一旁舒服地睡着觉,似乎也在静静地听着关于下尹村的古老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