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嘉兴风俗> 文章内容

珍果飘香望秋风br ——洛阳葡萄遗事河洛广记?嘉兴风俗

※发布时间:2013-9-3 19:07:38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核心提示:末夏涉秋,葡萄上市。葡萄,汉唐文献中多称“蒲萄”“蒲桃”等,明代以后通称“葡萄”。它原产于地中海及里海地区,西汉时,葡萄由大宛国传入,魏晋以后,葡萄在洛阳广泛种植,被称为中国珍果。洛阳长期是葡萄种植和葡萄酒酿制中心,流传许多葡萄遗事。

  葡萄图 慈禧(清) (资料图片)

  1、卜式蒙恩尝葡萄

  卜式,汉武帝时洛阳人,因放羊而成巨富。汉武帝发动对匈奴战争,卜式上疏要输一半家产助边。丞相公孙弘不理解这种爱国之举,卜式输边未果。

  几年后,浑邪等降汉,贫多,国家府库钱粮不足以赈济贫民。卜式拿出20万钱助河南太守安置移民。汉武帝为表彰他,下诏拜其为中郎官,赐爵左庶长,赏田十顷,天下。卜式不愿意做官,汉武帝说:“我有羊在上林苑,希望你去放牧。”于是,卜式就去牧羊。

  在上林苑,卜式第一次见到了刚从大宛引种的葡萄。《史记大宛列传》说,汉朝使者从大宛带回苜蓿、葡萄种子,天子始种苜蓿、葡萄于上林苑等皇家园林中。

  汉武帝到上林苑品尝葡萄,见到了在这里放羊的卜式,看到羊长得很肥且头数也多了,武帝很高兴,就命人采来葡萄,与卜式共品尝。卜式说:“不仅牧羊是这样,治理也是这样。”武帝认为卜式是奇才,就拜他为缑氏县(今属偃师)的县令。卜式将葡萄种子带到缑氏,并大面积推广,从此缑氏葡萄成为洛阳的特产。

  2、曹丕曾盛赞葡萄

  在曹魏、西晋和北魏时,都城洛阳种植葡萄已很普遍。曹魏大将钟会《蒲萄赋》说:“余植蒲萄于堂前,嘉而赋之。”《洛阳伽蓝记》载,北魏时洛阳城中多植葡萄,其中白马寺浮图前所种“异于余处,枝叶繁衍,子实甚大蒲萄实伟于枣”,味道殊,名冠中原。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详细记载了葡萄的种植方法,并说葡萄有黄、白、黑三种。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引北魏使臣尉瑾的话说,在中原地区,葡萄“乃园种户植,接荫连架”。可见,葡萄种植已成为当时重要的林果业。

  这个时期,葡萄的大规模种植,是与者的分不开的。魏文帝曹丕喜爱葡萄和葡萄酒。魏文帝曾对群臣说:“中国珍果甚多,且复为说蒲萄。当其末夏涉秋,尚有余暑,酒醉宿醒,掩露而食,甘而不饴,酸而不酢,冷而不寒,味长汁多,除烦解渴。又酿以为酒,甘于曲糵,善醉而易醒。道之固以流沫称奇,况亲食之者?远方之果,宁有匹之者?”曹丕对葡萄大加赞赏,认为没有别的水果可与之匹敌。

  3、葡萄纹饰传东都

  葡萄枝繁叶茂,果实累累,人们因此把它称为吉祥树,寓意为家业兴旺、多子多福。从唐代开始,人们不仅在庭院中广泛种植,而且把它作为吉祥纹饰,应用于各种生活用品和工艺品上。

  把葡萄的形象绣在衣服上,起初是西域的风俗,洛阳有很多西域舞蹈家,绣有葡萄的长腰带就是其重要装束。受此影响,在丝绸印制中,葡萄成为一种重要纹饰,这种丝绸被称为葡萄锦,由于是由两京的官营工场制造,又称为葡萄宫锦,为名贵之物,是重要的出口商品。晚唐诗人曹松诗曰:“蒲桃锦是潇湘底,曾得王孙价倍酬。”岑参诗云:“黑姓蕃王貂鼠裘,葡萄宫锦醉缠头。”

  唐代铜镜纹饰丰富多彩,海兽、葡萄、人物、鸟兽、山水、吉祥草等都成了铜镜的装饰题材。其中,海兽葡萄纹镜是唐代铜镜纹饰中的主要题材,这类铜镜在洛阳出土很多,有一件海兽葡萄镜最为珍贵。该镜把海兽和葡萄合在一起,再加上禽鸟花枝相映,一幅生动活泼的图案便出现了。

  4、诗人洛滨种葡萄

  刘禹锡(公元772年公元842年),洛阳人,唐代文学家。他是匈奴族,七世祖刘亮随魏孝文帝迁洛阳,始改汉姓。父刘绪因避安史之乱,举族东迁,寓居嘉兴。刘禹锡出生在嘉兴,19岁左右迁回洛阳,唐贞元九年(公元793年)与柳元同榜登进士第,开始踏上。从唐开成元年(公元836年)开始,改任太子宾客、秘书监分司东都等闲职。

  刘禹锡的家在洛河之南洛滨坊。唐开成元年,他回到洛阳后,在庭院中种了一株葡萄,并写《葡萄歌》一诗:“野田生葡萄,缠绕一枝高。移来碧墀下,张王日日高。为之立长檠,布濩当轩绿。米液溉其根,理疏看渗漉。繁葩组绶结,悬实珠玑蹙。马乳带轻霜,龙鳞曜初旭。有客汾阴至,临堂瞪双目。自言我晋人,种此如种玉。”

  这首诗描写了从种植葡萄到收获葡萄的全过程,表达了刘禹锡对葡萄的酷爱。

  5、葡萄酒醉莫愁

  葡萄是无需酒曲也能自然发酵成酒的,葡萄皮表面本来就生长有酵母菌,可将葡萄发酵成酒。

  至少从曹魏始,洛阳的葡萄酿酒技术就已成熟;到唐代时,各酒肆、艺馆都有葡萄酒出售。刘复《春游曲》说:“春风戏狭斜,相见莫愁家。细酌蒲桃酒,娇歌玉树花。裁衫催白纻,迎客走朱。不觉重城暮,争栖柳上鸦。”刘复是唐德时东都御史,这首诗写到一家艺馆中品葡萄酒、听歌的情形,而这家艺馆的主人,名叫莫愁。

  北宋末年战乱,金人把繁华的洛阳城,大批南迁,葡萄酒的制法在洛阳乃至整个北方地区失传。

  金贞祐二年(公元1214年),蒙古军南犯,势如破竹,金朝迁都汴京。两年后,战火燃及三晋。著名诗人元好问扶老携幼,寓居福昌县三乡镇(今宜阳县三乡镇)。此年十月,蒙古兵攻破潼关,然后向福昌进军,元好问和邻居避乱于女几山(今花果山一带)。

  十几天后回来,元好问发现逃难前采摘的葡萄经过发酵变成了葡萄酒。于是,元好问写了《蒲桃酒赋并序》,他在序中写道:“竹器所贮蒲桃,在空盎上者,枝蒂已干而汁流盎中,熏然有酒气,饮之良酒也!盖久而,自然成酒耳!不传之秘,一朝而发之。”就这样,久已失传的葡萄酒酿制秘方,又偶然被发现。由于元好问的著文推介,葡萄酒酿制在北方重新恢复,但此后长期停留在自酿自饮阶段。

  洛阳有悠久的葡萄栽培史和葡萄酒酿制史,有厚重的葡萄文化。目前,洛阳虽然葡萄种植面积很广,但没有成规模的葡萄酒酿制企业。历史上洛阳的曹魏宫廷葡萄酒、大唐洛滨坊葡萄酒、大唐莫愁葡萄酒等知名品牌,有待我们去发掘。(郑贞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