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嘉兴风俗> 文章内容

嘉兴风俗读《中国端午节》丛书有感

※发布时间:2013-9-13 10:36:56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陶立璠在中国民俗学会的支持下,在叶涛、峰等同人的努力下,几年内连续推出两套丛书。一是2008年的《牛女丛书》,一是2013年的《端午丛书》。在最近几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节日文化的是重中之重,研究也特别的活跃。学理的、实践的都有,涉及到节日文化的方方面面。现在端午、七夕都已经进入国家名录,端午还是国家节日,但是现在中国人怎样过端午,有谁在遵守古人创造的一系列端午仪礼,这些仪礼怎样使传统与现代化有机地融合起来,更应该很好地研究和实践。最好是希望研究者们提出一些方略,供和社会参考。中国民俗学会有这个义务去普及端午知识,提出过节的方案,不单单是使其成为节日。节日的颁布不是终极目的。

  所以我觉得出版《中国端午节》丛书常及时的、有益的。《丛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既包括历代学者的研究著作,文献史料、民间文学、俗文学、图录,又包括现代的嘉兴端午文化节考察报告等。引起我兴趣的是史料卷、民间文学卷和嘉兴端午卷。史料的上限是唐以前,唐以前包括了先秦和两汉、魏晋南北朝;下限是清代。辑录比较完备。但作为史料卷,我们看到的只是汉族的端午习俗。如果再配备一本《中国端午志》,辑录各地区、各民族的端午习俗,那就更为完备,更有史料价值。

  民间文学卷辑录也很全。包括传说故事、歌谣、谚语、谣谚、还有网络谚语、手机短信、端午对联等。其中不少是“三套集成”和已出版的《故事全书》资料。手机短信和网络谣谚倒是反映了端午习俗的时代特色。可惜带有浓厚的娱乐情趣。

  《嘉兴卷》更多展示的是嘉兴端午模式,是很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它带有普遍性。可贵的是这一卷对嘉兴端午习俗及其相关连的文化做了科学的考察,以考察报告的形式,作为文本保存下来,值得称赞。现在看来,端午节要么与传统,只留下粽子文化;要嘛在干预下,打造成新型的文化节日,像嘉兴端午文化节那样。端午节俗会不会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借尸还魂,回归民间,使传统彰显开来,还是个未知数。他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广场化、舞台化、表演化、市场化、论坛化都是导演出来的。哪一天如果缺位,端午将如何继续。

  节日文化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端午的起源本是一种巫术行为,是夏季卫生预防的总动员。节日期间挂菖蒲、艾草、饮雄黄酒、带五彩缕、挂香包、贴符、挂钟馗像,都是将巫术与医药知识结合起来。其中有不少活动带有趣味性。趣味性是节日文化传承的必要元素,表现出节日文化创造群体的智慧。在中国节日文化中,端午习俗的成分是很少的,有的是经验和实用,心里的需求也是一种实用功能的表现。

  今天我们出版关于端午的丛书,其意义在于梳理端午文化的文脉机理,给今天端午文化的传承以借鉴。即目的不单纯在于研究,而是如何,如何引导、影响社会,使端午习俗更好地适应现代人的生活,使传统被现代化生活自然地吸纳,并得到传承。我们应该区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端午元素(节物),供市场采用,市场应该给端午以更好地服务。

  (编辑:俞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