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是现代最隆重的节日之一。中国人到底是从何时开始过中秋节的?比较可信的说法是,此节俗与上古时期八月祈祀活动有直接关系,远古时的八月已有以酬农神、祭地母和祛灾驱疫为主题的庆典。
唐代女性中秋“拜月”
从《周礼·春官》的“中秋夜迎寒”一说来看,“中秋”在中国古中已占有一定,但此时的“中秋”与现代的“中秋节”并非同一概念,即便到了节假日最多的唐代,八月十五都不是节日,但唐代八月十五的活动还是很丰富的。这一天,最为活跃的是女性,女子“拜月”是唐代女性中秋之夜最爱做的事情,不论是宫廷还是民间,女性在八月十五晚上都不忘拜月。古人认为月亮上有一位神仙—代表女性的太阴之神,与代表男性的“太阳神”相对应。
“嫦娥奔月”的诞生后,作为月神的月亮更被拟人化,嫦娥成了月亮的。嫦娥是女性的,能女性美貌、爱情与家庭幸福,自然要祭拜她。这一观念在唐代已被广泛认同,唐代女拜月,便很好理解了。
北宋时期中秋节有了“团圆”内涵
“中秋节”的说法最早出现于南宋吴自牧所著的《梦梁录》中:“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
宋代除继承了唐代女性中秋“拜月”的风俗外,还有“玩月”的活动。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当时的皇家还会举办“中秋晚会”,附近居民半夜都能听到从后宫传出的音乐声。民间也是“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南宋时期,“玩月”热闹得更近乎疯狂,亦即大家所说的“赏月”。其实唐代已出现“玩月”一词,唐卢肇《唐逸史》中便提到唐玄李隆基“玩月”之事,当时名叫罗公远的,曾应召入京,于中秋之夜“侍明皇于宫中玩月”。
宋代对中秋节的最大贡献,是给中秋节赋予了“团圆”的内涵。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在《水调歌头》里,把北宋人对中秋节的理解阐释得淋漓尽致。
“吃月饼”是中秋节的食俗,北宋虽然有八月十五吃月饼之俗,但所食月饼当时并不叫“月饼”,而称为“金饼”。当时的文人苏舜卿《和解生中秋月》诗中即称,“银塘通夜白,金饼隔林明”。而“月饼”一词,一直到了南宋才出现。
明代中秋节流行送月饼
中秋节吃月饼到元代更加讲究。元末陶仪的《元氏掖庭记》中记述过中秋节的情况:“荐蜻翅之脯,进秋风之鲶,酌元霜之酒,啖华月之羔”。这里的“啖华月之羔”即为“吃月饼”。
到了明代,“吃月饼”已为中秋节固定风俗,而现代特别流行的中秋送月饼风俗也开始流行。崇祯《嘉兴县志》称,“十五是为中秋,作饼肖月形,曰月饼,有相馈遗者,取团圆之义”。
而中秋送月饼风俗是缘于“走月”活动。所谓“走月”,就是乘着中秋月圆之际拜亲访友,馈赠糕点、鲜果等食品。
早在元末,甚至更早时间,“走月”活动就已出现。笔者苏北老家有一则“八月十五杀鞑子”的传说:元末朱元璋起义时,相约“杀鞑子(蒙古人)”,元。元代,蒙古人对民间控制极严,朱元璋便利用八月十五“走月”送月饼的习俗,将约定起义时间的纸条包在月饼里送出,从而完成了起义总动员,“送月饼”风俗也因此在明代得以广泛流行。当然,还有另外一说,送月饼“杀鞑子”,是吴王张士诚想出的主意。
(倪方六)
作者:倪方六来源老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