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在现代社会,这个节日却逐渐远离传统文化的内涵。几千年前的民俗传承至今,似乎只剩下月饼。在城市化和商业化的背景下,传统的家庭结构和过节方式被打破。对此,有专家呼吁,应赋予传统节日现代内涵,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让传统节日的过法与时俱进。
现代人过中秋:“睡觉”、“旅游”居多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至唐代成为节日。当时的中秋夜,人们要举行迎寒和祭月活动,设香案摆祭品,西瓜与月饼必不可少,全家围坐一起共享天伦之乐。至近代则有燃灯以助月色的
风俗,湖广一代喜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江南流行制作灯船。南方部分地区有中秋吃芋头、饮桂花酒的习俗。
而今的“中秋”已经大大变样。首先就饮食来讲,月饼几乎成为节日的唯一主角,花样多价格高,物质丰富,却削弱了中秋节的文化韵味。
此前曾有数据显示,现代人过节以休息、出游居多。2013年中秋前夕,中新网记者以“中秋怎么过”为题随机采访数位市民。其中多数表示将“睡”过中秋,“平时工作太忙,放假三天就想好好休息。”
出游成为度过中秋假期的另一择。市民罗先生表示,中秋放假期间天气适宜,他准备带全家去南方旅游,“平时工作太忙,会趁这个时间出去游玩” 。当被问到是否回老家探望父母时,他迟疑了一下未作回答。
最后一位接受采访的女士表示,她在某私企工作,今年没时间回家过中秋,放假期间要加班。
此外,在以上接受采访的所有人中,当被问及是不是了解传统中秋文化时,几乎均给出否定回答。
生活节奏加快或为淡忘中秋重要原因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现代人的中秋节逐渐“迷失”呢?上海市商业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齐晓斋分析说,现代生活已满是商业气息,商家们常常只将传统节日的外在形式简单剥离,着眼点放在“吃”和“送”上,结果将中秋节简化成为送月饼、吃月饼,传统节日背后蕴涵的文化、亲情被渐渐淡忘。
优秀传统节日文化能否传承,或许与社会以及对节日内涵的重视程度有关。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王忠武说,80后、90后大多从小接受现代新型文化思想的熏染,对传统文化、团圆文化没有深刻的记忆与传承。“在这种历史性失忆的影响下,中秋节被当成用来休整娱乐的假期,所以,年轻人习惯以短途旅游或者朋友的方式庆祝中秋。”
其他专家也对此观点表示认同。有专家称,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整个社会充满了浮躁的气息,对中秋节文化的认识缺乏有效的引导,以致逐渐偏离了原本的文化内涵。近几年来,社会偏重推销节日的休闲效应、经济效应,却忽视了对几千年传统中秋文化的继承,从而造成了节日文化资源的浪费。最终的结果,或许就是“有节日无文化”
专家:传承“中秋”文化要与时俱进
2006年,我国将中秋节等七大传统节日纳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见,中秋节本质上是文化节。面对中秋传统文化离我们越来越远的现状,民俗专家认为,应重视中秋文化的传承,同时为“中秋”的节日内涵增加现代气息。
据新华网报道,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仲富兰指出,中秋节的文化底蕴需要富有创意的宣传和推广,突出节日自身所包含的“团圆、丰收”等含义,讲究节日习俗的融合与创新。比如江南有“走月亮”的习俗,即中秋佳节边赏月边游玩,寓意驱除疾病、吉祥,现在不妨加入游园灯会的元素,既浪漫又现代。
相关部门也可在传承中秋文化中发挥作用。有专家表示,对传统的回归不是简单的“回到过去”,相关部门可加以引导,让民间重拾赏月、耍龙灯等传统习俗,鼓励人们参与其中,筑牢传统节日的群众基础。
中秋节的文化传统和过节习俗,并非一日形成,也并非全国统一,而是有继承有发展。因此,既尊重传统,又不墨守成规,或许才是现代人面对传统和传统节日应有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