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嘉兴经济> 文章内容

嘉兴经济嘉兴市实体经济期待金融支持再“加码” 应对经济“新常态

※发布时间:2014-12-7 18:02:24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农村痴汉,美女100人舞厅群交,一战到底爱奇艺,月落升骄旭,天府烤卤加盟,超感鉴宝师,九狐网,1234bb,机械方方怎么得,吴启华石洋子离婚,女命七杀格,搞定岳父大人qvod,wakelock.acq,综漫,魅月,农行副行长杨琨女儿,末日颅骨,福彩天罡八卦图,亲亲我的野猪王子,三千世界鸦杀16,复仇魔妃太惹火,两天一夜140112,青岛城管大战解放军,造梦西游2判官怎么打,二次元h邪恶漫画9699,北乔峰异界纵横,搭讪的法则快播,米国小裤裤,jiuse333,我陪你哭歌词,www.88jjj.co,网游之全职猎人,我应该去爱你mp3

  在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很大的形势下,实体经济更加需要金融的输血支持。日前,记者从全市银行行长工作会议上了解到,自9月我市金融创新支持实体经济专项活动开展以来,取得了阶段性。截至10月末,全市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4530.9亿元,比年初新增408.1亿元,余额同比增长10.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增速排全省第4位。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嘉兴经济重要基石的制造业贷款占比却呈下降趋势,同时,一些有利于小微企业的创新金融产品推广力度也有待加强。相关人士表示,我市实体经济的发展还有待金融支持再“加码”。

  信贷规模不断增加

  融资成本下降

  融资难、融资贵是许多企业十分关注的问题。今年初以来,我市各金融机构积极向上争取规模,不断扩大信贷总量,有力支持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例如,农行嘉兴分行新增贷款达67.2亿元,位居全市第一;嘉兴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积极利用“定向降准”政策,通过降低准备金信贷资源13.16亿元。

  为了切实降低融资成本,我市组织开展同业业务、影子银行以及信贷风险排查,规范有序缩短企业融资链条。市银监对我市中小企业的隐性融资成本进行了专题调研,同时,组织开展对金融机构服务网点和相关客户的明察暗访。检查、暗访、督查三管齐下,重拳出击不规范收费行为。截至目前,责令成本的8家银行立行立改,清退违规收费365万元。各金融机构也主动免收或取消部分贷款服务收费,助力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发展,如中国银行全面免收小微企业融资服务费用,取消多项手续费、咨询服务费,切实减轻企业负担。9月,全市银行贷款加权平均利率6.12%,比年初下降0.29个百分点。

  小微企业金融创新亮点纷呈

  政、银、企合作进一步深化

  前不久,我市在全省率先创新推出“央行票融通”业务,加大对科技型、小微型企业及“三农”的定向支持,截至目前,“央行票融通”已办理132笔,受惠企业达90余家。

  信用贷款、创业贷款、应收账款质押、外贸供应链融资、“无还本续贷”……今年初以来,我市针对小微企业的融资创新产品不断涌现。例如,农信联社积极推进“无还本续贷”业务,已实现全市农信机构全覆盖,余额户数达到395户,金额达18.3亿元;招商银行嘉兴分行大力发展贸易融资业务,9月末贸易融资余额10.11亿元,占比已达到34.28%;嘉兴银行通过发行10亿元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进一步扩大小微企业信贷投放规模。截至10月末,全市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到1772.92亿元,比年初增长200.25亿元。

  我市还围绕科技金融创新、“两化”融合、“四换三名”、光伏发电、信息经济等重点领域,积极组织开展政银企对接活动。在南湖区举办的嘉兴市科技金融银企签约仪式暨政策产品宣讲会上,有22家金融机构与科技企业签订了银企合作授信协议,金额达9亿元。在“工业领域百项银企对接”活动中,全市金融机构到企业开展对接47次,追加授信9.8亿元。

  制造业贷款呈下降趋势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有待再“加码”

  “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很大,企业经营依然十分困难,风险隐患依然在增多,在这样的情况下,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在当天的会议上,副市长盛全生说,“金融机构要接地气,为企业发展提升信心,为实体经济增添正能量;要把正方向,把握大局,加大对制造业的有效信贷投放。”

  记者了解到,目前虽然全市信贷总量不断扩大,但是信贷投放力度低于目标进度,1至10月,我市新增贷款408.1亿元,同比少增15.4亿元。制造业的贷款也呈现着下降趋势。1至10月,我市制造业新增贷款55.6亿元,同比少增85.4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13.6%,占比同比下降19.7个百分点。人民银行相关人士分析,我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制造业风险增大、贷款币种结构变化等,都是制造业贷款占比下降的原因。

  市金融办相关负责人也表示,目前,各金融机构金融创新产品越来越多,但部分创新产品市场活跃度不高。主要是由于内部管理方面,在产品授权、流程受限较多,有的因规模控制或系统支撑等原因,没有广泛加以运用;有的因、准入等方面有待授权突破尚难以实施推广,造成产品运用执行上与事实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