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人文历史嘉兴市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

※发布时间:2014-1-7 9:01:48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十二五”时期是嘉兴市社会经济由全面小康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时期,是嘉兴市全力打造现代化网络型田园城市的重要阶段,也是深入实施“文化兴市”战略,建设文化强市的关键时期。为推动我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根据《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浙江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纲要()》、《嘉兴市委市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嘉兴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文件,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基本情况

  “十一五”期间,嘉兴市围绕建设江南水乡生态型文化大市的战略目标,以统筹城乡文化资源、均衡公共文化服务为核心,把保障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提高到改善民生的高度,各项文化工作快速发展。制定出台《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和文化大市建设行动纲领(年后为嘉兴市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年度行动计划),推动全市文化持续快速发展。城乡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具规模,截至“十一五”期末,全市建成市县两级文化馆个、公共图书馆个、各类博物馆(术馆、艺术馆)个、剧院(电影院)家,建成特色文化镇个,村级文化中心(室)个。持续开展“双百双千双万”活动,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实施文化遗产十大工程,成功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繁荣文艺精品创作,一大批精品力作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文化体制全面推进,文化市场持续繁荣,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文化投入逐年增加,文化发展明显改善,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基础。

  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文化建设正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是“文化兴市”战略的确立为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提出了新的要求,文化作为全面提高城乡居民素质和城市转型发展的原动力需要实现新的创新和突破。二是全方位、高标准的城乡一体使得群众的文化需求进入高质期,对公共文化产品和公共文化服务在数量、质量、品种等方面都有新的提升。三是文化与经济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的任务十分紧迫。四是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文化的影响和作用日益深刻,新文化对现实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融入科技发展潮流,推进文化内容创新、形式创新、管理创新的要求更加迫切。五是国际上各种思想文化不断交流交融交锋,意识形态领域的形势日趋复杂,加快我市文化体制、推进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增强文化竞争力的任务更加繁重。全市上下必须充分认识加快文化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不断增强文化自觉,进一步树立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创新意识和责任意识,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投身文化建设,以更加扎实更加有力的措施,推进实施“文化兴市”战略,加快文化强市建设,进一步推动嘉兴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六中全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文化兴市”战略,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为根本目的,大力推进“三体系一名城”建设,一手抓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着力培育创新型文化,大力建设学习型城市,不断提升思想素质,增强嘉兴文化软实力,为全面建成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二)基本原则

  ——正确方向。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和社会

  ——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继续发挥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努力提升的文明素质,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让城乡居民共享文化发展。

  ——转型发展。转变文化发展方式,从重文化硬件建设向硬件与软件并重转变,从重文化遗产向与利用并重转变,从重文化交流向文化交流与文化外贸并重转变。优化文化产业布局与结构,将文化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和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并最终成为嘉兴国民经济的新兴支柱产业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文化需求的重要支撑。

  ——传承创新。树立新的文化发展,创新管理思,提高文化科学发展水平。始终把创新作为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努力推进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手段的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统筹协调。着眼于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四位一体,处理好与发展、繁荣与管理的关系,统筹建设农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统筹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统筹繁荣精品文化与群众文化,促进区域文化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总体目标

  全面实施“文化兴市”战略,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红船和嘉兴人文,加强文明建设,提高全市人民的思想、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提高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质量,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到年,基本建立起历史文脉清晰、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兴旺、体制创新领先,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格局,把嘉兴建设成为文化发展主要指标全省领先,文化事业整体水平力争走在全国同类城市前列的江南水乡生态型文化大市。

  ——文化为经济建设、建设和社会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深入推进“文化六大工程”建设,全社会的文化自觉更加明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逐渐形成,文化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

  ——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优化提升市、县、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文化基础设施,全面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完善城市分钟和农村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建设格局。

  ——文化遗产传承与利用能力明显增强。基本形成较为完备的文化遗产体系,文化遗产得到全面与有效传承,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文化遗产深入,文化遗产工作继续保持领先。

  ——优秀文艺作品不断涌现。不断创新文艺管理机制,扶持和鼓励原创性文艺作品创作与生产,推动新型艺术类的培育和发展,生产一批体现本土文化特色的在全国较有影响的原创精品力作。

  ——文化市场进一步繁荣规范。完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推进城乡文化市场均衡发展,形成统一、、竞争、有序,内容丰富的文化市场体系。健全文化市场管理机制,创新文化市场管理方式,提升文化市场管理能力,文化市场管理进一步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

  ——文化产业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文化产业结构得到优化,新兴文化业态快速壮大,发展水平和层次明显提升。文化产业年均增长速度快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以上。

  ——文化人才资源的实力和活力明显增强。进一步优化文化人才发展,培育一批在学术上、业务上不断创造新业绩的文化专业人才以及各类文化志愿人才,引进一批急需紧缺人才,形成结构合理、梯次清晰、类较为齐全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

  三、主要任务

  “十二五”期间,按照国家、省“十二五”文化发展纲要的指导思想与总体要求,结合我市文化发展实际,努力完成以下主要任务:

  (一)提高思想素质

  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学习型城市为载体,进一步提升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切实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

  、形成学有所为、学无止境的良好氛围。深入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大力开展全民读书活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机关、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业等形式的文化群体。科学,增强法制意识。加强对新居民的教育培训和素质提升。深入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到年,力争全市文明镇实现全覆盖,文明村创建覆盖率达到以上。

  、“崇文厚德、求实创新”的嘉兴人文。传承中华传统德,加强现代教育,强化公家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意识和传统德意识等价值。加强品质教育,引导市民形成诚信、正直、敬业、守法、包容、等品质。加强廉政教育,在全社会以廉为荣的良好风尚。加强诚育,推进“信用嘉兴”建设。深化群众性文明创建,广泛开展志愿服务。

  (二)完善城乡一体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发挥党委的主导职能,努力突破体制障碍,盘活文化资源,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功能健全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适应“”城乡布局体系要求,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文化集聚和辐射功能,着力建好一批具有国家级水准,体现嘉兴特色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市、县两级图书馆、文化馆等公益性文化场馆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实现县(市)国有综合博物馆馆舍全覆盖。高标准建设现代新市镇综合文化站和新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加快推进新一轮“新华书店农村小连锁”、公共电子阅览室、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等重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建设。

  加强对各类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完善运行机制,提高使用效率,做到建用并举、用管并重。发挥市、县两级公共文化机构在提供服务、组织活动、培训等方面的综合效应,辐射并带动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开展。加强市、县、镇区域合作,促进文化资源的整合与交流,实现公共文化资源综合利用,共建共享。强化村级文化设施规范化管理。深化公共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术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向社会免费。

  嘉善博物馆、嘉善县图书馆、嘉善县大剧院、吴镇书画院、平湖市博物馆(新馆)、海盐文化展示中心、海盐张乐平纪念馆、海盐张元济图书馆、海盐县广电演播中心、海宁市图书馆新馆、海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桐乡市文化中心、桐乡市图书馆

  开展嘉兴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镇(街道)创建活动,争创国家、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嘉兴市争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个、示范项目个以上,创建浙江省文化强镇个以上,创建嘉兴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镇(街道)个以上

  全市所有行政村均建成市级标准的文化活动中心(室),其中为文化活动中心。新创建省级文化示范村个,市级村文化示范中心个;力争实现市级城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全覆盖,新创建省级文化示范社区个,市级社区文化示范中心个

  推进数字化电影放映,形成覆盖全市的农村数字电影发行放映网络。各县级城市拥有家以上达到国家五星级标准的多厅数字影院,具备一定条件的中心镇(新市镇)建成家数字多厅电影院,落实个以上固定的室内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点

  全面提升农村地区电视“村村通”水平,行政村基本建有室,农户收听覆盖率保持在以上。市、县、电视每周各办好档以上对农涉农节目并电视网中开办一套对农(应急)节目,镇广电站办好对农节目

  、建成持续创新、灵活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形式,建设“数字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网上非遗展示馆”、“群众文化活动远程指导网”等覆盖全市的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多渠道向基层配送文化资源。健全完善灵活机动、快捷便民的公共文化服务流动网络。不断深化城乡一体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公共电子阅览室,为基层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提供内容健康、服务规范、良好的公益性互联网服务;建好嘉兴数字图书馆,完善“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信息服务体系,搭建满足不同需求的全数字图书馆服务平台。创新公共文化运行机制,通过采购、项目补贴、集中配送、连锁服务等方式,提高重要公共文化产品、重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公益性文化活动的服务效益。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支持民办公益性文化机构的发展,鼓励民间博物馆、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机构的发展。研究制定综合测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指标体系框架,逐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制、标准化和规范化。

  、建成城乡联动互补、城乡居民广泛参与的文化活动机制。继续做精做强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等标志性大型品牌活动以及其它区域性民间艺术活动、经贸文化活动、旅游文化活动、文化活动,打造一批富有嘉兴特色、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可持续发展价值的品牌活动,发挥文化品牌的示范作用和带动作用,引领群众文化活动的整体推进、全面提高。深入开展面向基层、城乡互动的群众文化活动。通过文艺培训、政策扶持、种文化等形式,大力支持城乡居民自办文化和自主文化活动;通过城乡联动、村企联动,推动集镇文化、村落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广场文化、机关文化、社区文化等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继续举办“双百双千双万”基层文化系列活动等传统活动,在普及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活动质量,形成多层次、多类别、多样式、城乡联动的群众文化活动的局面,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

  、建成多种所有制并举、类齐全、布局合理的博物展览体系。加大博物馆建设力度,实现县(市)均有国有综合博物馆的目标。扶持建设以民办博物馆为重点的专题博物馆。到年,初步形成以嘉兴博物馆为龙头、县(市)国有综合博物馆为、民办博物馆为重要组成部分,层次清晰、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区域博物馆网络体系。

  (三)加强文化遗产

  完善以为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文化遗产体制,实现从“抢救性”向“预防性”、从以点上为主向强调整体的转变,建成完备的富有嘉兴地域特色的文化遗产体系,全面提升我市文化遗产、利用和传承水平,推动“精品型”历史文化名城建设。

  、完善科学规划、有序实施的历史文化名城格局。修编并实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规划”,扩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创建。积极抢救和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和古镇古村、工业遗产项目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认真实施《大运河(嘉兴段)遗产规划》、《马家浜遗址规划》。加大对风貌协调区的整治力度,打造主城区“+”历史文化生态系统。加强对传统文化生态保存较完整并有特殊价值的村落(或特定区域)的工作,推动有条件的县(市)、镇、村申报各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

  、构筑管理科学、安全有效的文物体系。制定并实施《嘉兴市文物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高文物的执行力度。进一步完善不可移动文物体系,争取各级文物单位逐年增加。探索历史文化街区的模式。加强对历史建筑和近现代重要史迹等其他文化遗产的工作。实施国家“中华古籍计划”和古籍整理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建立文物安全预警机制和责任制度,实现安全督查和行政执法工作规范化、信息化、网络化。创新文物科技工作机制,推动文物科技研究与应用取得新突破。

  、形成活态传承、立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模式。深入实施《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规划(—年)》、《嘉兴市蚕桑丝织文化生态区规划(—年)》,完善国家、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和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命名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区、传承(教学)、传统节日地、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代表性传承人和民间艺术家,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和合理开发利用。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及经典旅游景区。到年,基本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体系、平台展示体系、宣传推广体系和产业运作体系。

  、规划个至个市级非遗名录项目申报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建成市、县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和展示中心

  、拍摄非物质文化电视专题系列部以上

  、编纂出版《越韵吴风—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卷本)、《中国端午节》(卷本)

  (四)繁荣文艺精品创作

  切实加强对文艺创作的宏观管理,建立健全扶持艺术创作、生产和的长效机制。引领广大文化工作者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不断拓展创作领域,创作生产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地方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

  、构建宽松、关注个性的创作氛围。强化激励措施,对在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文化部文华、群星、“五个一”工程及国际艺术大等重大艺术赛事中取得佳绩的集体和个人予以表彰励。提高文艺创作扶持专项资金总量,加大文艺创作扶持力度。进一步创新艺术生产管理机制,探索重大文艺创作项目和活动项目公开招标和采购制度,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开拓艺术渠道,加强文艺精品的宣传推介。

  、培育阵容强大、重点突出的创作群体。建成以市艺术创作研究所、市术馆、市文化馆为中心,各县(市、区)文化馆、各艺术为基础的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体系,扶持和推动优秀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和,培育更多德艺双馨、深受人民群众欢迎的优秀文艺工作者,特别是名家大师。充分发挥专家智囊作用,以重大基础理论及其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推出一批在省内,乃至全国有影响的艺术家。加大嘉兴市歌舞团的扶持力度。

  、创作生产一批特色鲜明、影响深远的艺术精品。研究制定文化精品创作生产规划,精心策划“重大题材作品”和“重点创作作品”的创作生产。启动嘉兴文艺“四个一百”工程。加大投入,拓展思,优化资源,不断增强艺研所、术馆、文化馆和专业艺术协会的创作演出(展览)能力,推动文学、戏剧、音乐、术、舞蹈、曲艺、杂技等各艺术创作全面繁荣,争取每年能生产出展示时代风貌、体现嘉兴特色、具有市场潜力的艺术精品。大力扶持大众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力争每年创作一批体现本土文化特色的群众文化产品,特别是适合农村群众观看的音乐、歌舞、戏剧小品、民俗表演及民间视觉艺术作品。

  实施嘉兴文艺“四个一百”工程。其中创作、出版各类文学作品和文艺著作部,电视剧集,举办市级以上摄影术、书法各类展览个,举办市级以上各类文艺演出活动场

  、视觉艺术创作——组织创作一批反映重大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作品的优秀作品,力争在全国重要术展览中获大,全省书法创作进入前名;扶持—位在国内有影响的中青年书法家;力争在全国和国际重要摄影展览中再获大

  、文学艺术创作——每年度抓好至部(篇)重点文学作品创作和出版,力争在全国“五个一”工程、“茅盾文学”和“鲁迅文学”取得突破;创作部(集),重点打造部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影视精品

  、舞台艺术创作——打造至台(部)在全省有影响的舞台艺术精品,力争有至台(部)剧节目在 “五个一”工程、“群星”或“文华”等国家、省级重要项中取得好成绩

  (五)加快电影电视事业发展

  全力推进影视引导能力、能力、安全保障体系和技术监管能力建设,完善电视应急体系和覆盖城乡的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大力促进影视数字化、网络化,电视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发展。

  、提高优质化、品牌化的影视制作意识和能力。重视影视机构的制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建设,“精品立台、新闻立台、特色立台”的,整合优化地方资源,培育和发展一批着眼民生、服务大众,广受老百姓喜欢的名栏目、名主持、名编辑、名制片,增强我市影视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力。

  、构建覆盖城乡、安全可靠的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对农节目扶持力度,丰富对农节目内容,提高对农节目质量,健全完善对农节目服务联席会议制度,搭建对农节目交流平台,形成以市、县为主阵地,镇(街道)电视站为基础,实现市、县、镇(街道)联动,分工协调的对农节目新体系和电视服务“三农”新格局。建设好嘉兴市电视监测中心,逐步形成对电视及互联网视听节目、移动电视、电视、手机电视等新的监管系统,不断提高对电视及网络视听节目、移动电视等新的安全、应急保障的监管能力。创新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巩固和完善农村数字电影流动和固定相结合放映体系。办好嘉兴市大学生电影节。

  、强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影视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快数字化、网络化应用,全面实现节目采制和的高清化。建立面向多种平台、多种终端用户的内容资源管理系统。增加高清节目的时间和节目套数,加快推进我市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双向化和移动多电视发展。开展规模大、速度快、能提供综合信息服务的下一代电视网的试点工作。到“十二五”期末,全面完成数字化目标任务。全面推进县级和中心镇的电影院建设,大力推广数字化等先进放映技术的应用。

  (六)发展新闻出版事业

  基本建立与我市经济增长速度相适应的竞争有序、健康繁荣的新闻出版市场。新闻出版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初步建成以人为本、面向基层、城乡共享、惠及大众的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

  、营造统一、公平诚信的出版物市场。促进大商场、特色书店、便民书店、报刊亭等各类发行网点的协调发展。支持大型民营连锁发行企业的发展,形成结构合理、布局得当的出版物发行网络体系。开展读书活动,通过设立读书节、阅读日、推荐优秀出版物等多种形式,积极和开展各类读书活动,营书、读书的社会文化风尚,营造有利于出版物发行业发展的社会文化,促进出版物市场健康繁荣发展。

  、形成权职分明、手段多样的版权格局。加强知识产权和执法,增挂嘉兴市版权局,完善版权行政管理体制,加强版权执度。完善版权行业组织、版权登记代理机构和版权交易机构,发挥社会化的版权公共管理和服务平台功能作用。加强版权交易平台建设,逐步形成以市级版权交易平台为中心,各县(市、区)版权工作站为支撑,各行业版权信息网点为补充的版权发布、交易和网络,使之成为我市行业版权的资源整合中心、信息发布中心、融资中心和交易中心,整体提高我市版权业发展水平。

  (七)规范和繁荣文化市场

  以发展和繁荣为第一要务,调整市场布局、优化市场结构,培育农村文化市场,建立、规范和完善文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产品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健全文化市场管理体系,完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制,提升文化市场管理效能。

  、建立繁荣有序、健康文明的文化市场布局体系。进一步改善文化投资,培育壮大文化市场主体,鼓励开发大众性文化产品,构建多层次文化消费市场体系。引导文化市场由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增长方式由追求资金投入和以经营推动消费为主向消费推动经营、经营促进发展为主转变,发展重心由以城市为主向城乡并重转变。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推动文化市场资本、产权、信息、技术等要素市场的建设。加强新兴市场和载体的建设,鼓励开发、引进文明健康科技含量高的现代化文化市场形态和项目。鼓励行业中介组织发展,加强文化市场与旅游体育、休闲等产业的融合,促进相关产业联动发展。

  、探索创新务实、科学高效的文化市场管理模式。探索建立文化经营单位的信用评估制度,依法经营、违法必究、公平交易、诚实守信的文化市场经营秩序。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管理职能,理顺文化市场管理体制,强化市场监管,净化社会文化,完善职责清晰、管理规范、监督有力、城乡一体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制。加大文化市场管理的资金投入,建设技术监管平台,增强市场管理的技术含量和信息化水平。强化文化市场管理队伍建设,尝试在新市镇探索文化市场行政执法体制。

  (八)发展文化产业

  编制《嘉兴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改善文化产业发展,扩大文化产业规模,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培育发展新兴文化业态,引导全市文化产业多渠道、多途径发展,全面提升文化产业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推动文化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渗透、带动和提升,努力将文化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新支柱和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进一步加大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力度,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方式转变,推进文化与科技旅游的融合,突出发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兴文化业态。积极培育文化重点项目和文化企业,努力开拓国内外文化市场,进一步扩大文化领域对外,提高我市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通过资源整合、资产重组和高新技术应用,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不断壮大嘉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和嘉兴电视集团的实力,不断提高嘉兴电影有限公司和嘉兴大剧院有限公司等国有文化企业的创新服务能力。适时组建嘉兴演艺影视传媒集团。

  、制订文化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及励办法。进一步强化职能,建立一批提供技术支撑、研发设计、信息咨询、合作交流等服务的公共平台。建立健全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健康、良好的服务。建立文化产业融资体系,鼓励和引导文化企业面向资本市场融资,促进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源的对接。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申报、审批程序,对传统文化精髓和嘉兴优秀文化,具有产业带动效能、良好发展前景,具有创意性、思想性、艺术性、公益性的优秀原创作品及民办文化产业项目予以扶持和励。

  、形成特色鲜明的区域产业布局。加强文化产业的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形成一批在省内外有竞争优势的文化主导产业;发展一批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俱佳的文化企业;打造一批市场适销对、群众喜闻乐见、在省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文化品牌;创建一批交易活跃、管理规范、有较强辐射能力的文化专业市场;建设一批起点高、规模化、结构合理、区位优势明显的文化产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形成具有一定优势的文化产业示范和示范园区。推动文化创意、工业设计、文化产品展示交易和文化产权交易等新兴业态对文化产业各层次的涵盖和提升,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档次和水平。

  嘉兴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嘉兴现代文化创意产业园、创意创新(软件)园、江南传媒文化创意产业园、嘉报传媒文化产业园、中国·归谷嘉善文化创意产业园、平湖服装文化创意产业园、浙北印刷文化产业、海利创意广场、濮院创意广场、海宁皮革城风尚中心、平湖箱包文化创意产业园、新华书店传媒广场

  (九)开展文化理论研究

  不断完善红色文化、马家浜文化、名人文化、水乡文化等专题研究体系,重点推出一批具有历史价值、文献价值和应用价值的研究。

  、培育实力雄厚、丰硕的文化研究机构和群体。加大对文化研究的扶持力度,积极引导和扶持一批文化研究机构和文化研究群体。充分发挥文化研究机构和群体的专业优势,大力实施“社科普及工程”,培育和发展一批大众文化讲坛,普及地方特色文化。

  、推进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的文化研究工程。大力开发具有嘉兴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深入开展“六大板块”的文化研究,不断拓展研究领域,创新研究,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城市形象设计中,打造嘉兴“现代化网络型田园城市”形象,体现历史传统、地域文化、现代化前景的延续与融合,展示城市内在魅力,提升嘉兴城市品牌价值。加强文化研究编撰工作。推进新一轮志书的编修工作。

  、文化研究工程——围绕嘉兴当代发展重大文化现象、嘉兴历史文化专题、嘉兴红色文化、嘉兴名人文化、嘉兴民俗文化、嘉兴历史文献整理六大板块,开展系列研究,出版系列丛书。

  、文化普及工程——以“社科普及周”、“南湖讲坛”、“红船论坛”、“术公共大讲堂”和各县(市、区)论坛(讲坛)为平台,市县联动,各类广泛,提升人文素养。

  (十)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

  “走出去,引进来”战略,不断扩大嘉兴文化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推动嘉兴文化的良性发展。

  、建立重点突出、更加的文化交流与合作网络。继续好与韩国江陵市、日本富士市、法国圣于斯特市、达蒙维市等友好交往城市的文化合作与交流关系,不断发展新的友好关系。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在文化创意产业、文艺创作项目、文化管理领域及艺术家交流等不同层面开展合作交流活动,嘉兴文化,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文化经验,不断提升嘉兴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誉度。

  、形成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品牌。利用嘉兴灶画、秀洲农民画、海宁花灯、桐乡蓝印花布等国际知名品牌活动的影响力,搭建平台,开辟途径,推动我市文化“走出去”,并逐步在国际文化艺术品市场站稳脚跟。至年,全市对外文化交流项目的总数在前五年交流项目总数上增加。其中,“走出去”的文化艺术交流项目同比增加,引进的文化交流项目同比增加,推动我市的对外文化工作跨上新台阶。

  (十一)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以建设体现省内一流水平的文化领军人才队伍、文化专业人才队伍、文化专业后备人才队伍和农村实用文化人才队伍为目标,努力让每个文化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得其所。

  、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良好。设立高层次急需文艺人才引进专项资金,针对文化行业急需紧缺人才情况,分层次、有计划地引进一批各类的文学艺术人才、文化创意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尤其要注重培育和引进创新型文化“领军”人才和创新型文化“团队”。大力宣传文化领域优秀人才及其,加快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符合嘉兴文化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加大文化人才资源开发力度,逐步消除人才流动的体制和政策障碍,优化人才柔性流动方式,完善和创新人才引进、选拔任用和激励机制,培养一支事业心强、业务精湛的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完善人才评价标准,人才评价方式,建立健全以业绩为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人才评价选拔机制。

  、建立特色鲜明、针对性强的文化人才培训体系。以提高思想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完善多层次、多类、全方位的培训体系。建立以市、县两级培训为主体,省级培训和多形式挂职培训、为补充的培训体系。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与使用相结合,促进文化人才在实践中不断提升素质。根据按需施训的原则,突出重点,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课堂授课与实地考察相结合、国内与境外相结合,有计划、分级分类地对文化人才进行培训、轮训。到年,全市文化人才资源中拥有高级职称的人数达到人以上,中级职称的人数比例逐年增加,的专业从业人员接受市级以上培训,切实优化文化人才队伍。

  、建设一支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的高素质基层文化人才队伍。积极推进文化行业从业资格制度,在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和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中心)等文化机构施行职业资格制度,做到持证上岗。建立完善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专管员制度,通过下派、交流等方式,确保每个村(社区)都有名及以上文化专管员。动员、鼓励有文艺专长的人员成为文化志愿者。

  、文化人才培养工程——在理论、新闻、文艺、文化经营管理等领域培养名家,形成一批在本行业、本学科领域较有影响的优秀人才。建立完善优秀人才评优励制度

  、镇村公共文体服务队伍素质提升工程——每年对全市文化站各类业务干部和村社区文化管理员、社区文艺进行全员培训

  、重点文化创新团队遴选工程——每年引进培育一定数量的创业创新文化人才,打造个省级文化创新团队,个市级文化创新团队。

  、社科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启动嘉兴社会科学领军人物成长计划,建立市级社会科学杰出人才选拔、励制度,出台嘉兴市“十佳”社科人才评选办法

  、青年文艺创作群体培育工程——强化文学术、书法、摄影艺术类的队伍建设,重点培养具有全省、影响的青年文艺创作群体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发展的责任,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文化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要加强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发挥文化战线全体员在推进文化发展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全市各级党委、要把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工作责任制和目标考核机制。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管理服务、党委宣传部协调指导、文化行政部具体实施、有关部密切配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文化遗产、对外文化工作、文化与旅游结合等方面的统筹协调,构建全社会齐抓共管、共同参与的工作新格局。

  (二)加大投入力度

  认真落实现有文化发展政策以及《嘉兴市人民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政策意见》,加大公共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财政投入增幅应高于本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逐年增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和文化产业扶持资金占全市公共财政总支出比例,确保文化建设的必需经费。对公益性基本文化设施建设项目,要确保资金投入,优先安排用地指标,符合国家划拨目录的,按行政划拨方式供地。要按照不低于元人(常住人口)的标准,落实镇(街道)公益性文化服务经费。

  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方式,通过公开招标、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等形式,引进、实施一些公共文化产品、服务项目和文化活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创新文艺精品创作扶持办法,面向全社会,扶持优秀的文艺创作团体和个人。切实落实融资政策,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体育新闻出版产业项目,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团体依法组建文化投资公司,促进金融资本与文化资源的对接。

  完善公益捐赠和赞助优惠政策,鼓励支持企业和企业家通过冠名、建立基金、捐款捐物等形式,资助文化建设或自建面向、非赢利性的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

  (三)深化文化体制

  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深化经营性文化改制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努力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快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推动文化体制在重点领域取得进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要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方针,进一步深化推进单位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推行全员聘用制和岗位责任制,完善绩效考评机制。建立事业单位结构,激发事业单位的发展活力。努力推进文化艺术管理体制机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建立起以间接管理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艺术生产的实体机构基本建立起科学规范有效的内部管理机制,成为相对的艺术生产创作的经营实体。

  设立嘉兴文化创新和文化科技进步,营造崇尚文化创新的社会氛围,全面推动文化领域思想观念、内容形式、体制机制和手段创新。推动文化创新的运用和推广。培育重点文化创新主体,实施一批文化创新项目,增强文化发展活力。鼓励文化产品原创,提升文化创意水平。推动文化与科技结合,推动创新和科技进步,为文化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争取至年,设立一批嘉兴本土的文化科技专项。

  (四)完善文化政策体系

  贯彻落实国家、省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有关政策,建立切实可行的长效监管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完善扶持鼓励政策,形成一系列长效机制以保障文化建设与发展。切实落实“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财政政策,将征收的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文化产业和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研究制定文化发展水平评价体系,适时开展全市和分地区文化发展水平测评工作。建立公共文化设施长效管理考核机制,着力提高各类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效率。继续制定文化大市建设年度行动纲领。

  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和鼓励政策。执行国家对文化事业捐赠实行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除国家有明确外,赋予非公有资本与国有资本同等的市场准入待遇,保障经营性文化事业投资人的经营权和收益权。建立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严格市场主体资质审查。加强文化产业统计基础,建立统计和行业统计互为补充的文化产业统计调查体系,健全文化产业信息发布制度。征足用好文化事业建设费,优先安排文化建设项目用地,减免公益性、非营利性文化事业项目城建配套费和管理费。

  (五)优化人才培育机制

  建立文化高层次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实行“一事一议”制度。文化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在单位人员编制内可不受增人计划的,情况特殊的还可以“先进后减”,在以后年度自然减员中冲抵。积极探索和形成各类人才集聚的长效机制,提高与长三角区域高层次人才资源的共享度。探索智力引进、业余兼职、人才签约等“柔性”人才流动方式,通过建立工作站、创业、课题组、特聘专家、学术顾问等形式,吸引各类优秀人才参与我市公共文化建设。鼓励公益性文化单位和文化企业选送优秀员工参加高等院校和创意培训机构组织的学习与培训。

  落实市级文化人才专项经费。每年根据实际需要从市级文化发展资金和市级人才发展资金中安排万元左右的市级文化人才扶持经费,用于文化人才引进、课题调研、业务培训、学术交流、专著出版、作品展出(演)等提供经费资助。

  (六)建立评估考核制度

  建立科学合理的文化建设服务指标评估体系和行政管理考核制度,强化对全市文化工作的行政考核力度,在县、镇两级岗位责任制年度考核中,加大文化考核的力度,切实把发展文化纳入基层领导干部目标责任考核,督促各级履行文化建设与文化服务职责,从制度上努力实现和保障广大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不断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推进嘉兴文化各项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五、附件

  (一)关于文化发展指标计算方法说明

  、公共文化服务从业人员和服务人口比例公共文化服务从业人员本市实际人口。公共文化服务从业人员指在设立的文化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术馆、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中心)、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室)工作的专职从业人员。

  、人均公共图书馆藏书公共图书馆藏书总量全市常住人口。公共图书馆藏书总量不包括电子图书和电子刊物。

  、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建筑面积公共文化设施总面积本市常住人口。公共文化设施指设立的文化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术馆、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中心)、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室),以及民间资本设立的免费向社会的文化场馆。

  、文保点完好率受到及时的文保点、文保单位数量县级以上文保单位、文保点的总和。

  、人均文化支出文化总支出本市常住人口。文化总支出包括财政文化支出和社会投入文化的资金综合之和。

  、财政文化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比例财政文化支出财政年度一般预算。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比例全市文化产业值全市国民生产总值。

  (二)名词解释

  、文化遗产十项工程:古城老街整治工程、南湖纪念地整治工程、马家浜遗址工程、运河文化遗产工程、特色博物馆兴建工程、名人文化展示工程、镇村历史文化整治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挖掘工程、近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遗迹与利用工程、历史文化研究工程。

  、文化兴市战略:依托嘉兴独特的地域文化,大力推进“三体系一名城”建设,繁荣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培育创新文化,大力发展教育、卫生体育等事业,全面提高城乡居民综合素质,使文化成为转型发展的源动力。

  、三体系一名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城乡一体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和历史文化名城。

  、红船:、敢为人先的首创,坚想、的奋斗,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

  、嘉兴人文:崇文厚德、求实创新

  、文化六大工程:文明素质提升工程、文化阵地建设工程、文化生活繁荣工程、文化产业促进工程、文化遗产工程、文化研究工程。

  、“”城乡布局体系:是指个主中心城区,个副中心城区,个左右各具特色的新市镇和个左右功能完善的城乡一体新社区

  、“+”历史文化生态系统:主城区马家浜、南湖、子城、梅湾街、芦席汇、月河、文生院、落帆亭、范蠡湖与大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