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人文历史萧山日报-数字

※发布时间:2014-1-30 10:29:16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金阿根

  “春江帆急撇轻波,两岸青山转眼过。暖翠浮岚看不足,渡头唤客夕阳多。”这是近代诗人方翔澡赞萧绍运河的诗篇。

  萧绍运河,流过1700多年的历史,人们称它是浙东平原上的黄金水道,是连接吴越和中原的水上高速公。是的,萧绍运河是萧山人、绍兴人的母亲河,它在各个历史阶段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灌溉农田,运载人货,而它留给后人是厚重的人文底蕴和灿烂的文明历史,是沉甸甸的宝贵财富。

  萧绍运河的历史早于京杭大运河

  作为浙东平原的黄金水道,它的历史已有1700多年,远远超过了京杭大运河的历史。虽然春秋时吴王夫差为北伐齐国争夺中原霸主而开挖扬州向东北经射阳湖到淮河一段,但非京杭运河。民间有“隋炀戏琼花”一说,而陏炀下江南,把原先从北方到苏北各地的一截截自行挖掘的河道,经数万百姓挖掘才挖通杭州。实际上到元代13世纪末建都,花10年时间最后全部开通,故称京杭大运河。

  萧绍运河前身为山阴古水道,早在2500年前春秋时代越国就“以船为,以楫为马”。据《越绝书》记载:“山阴古水道,出东郭,从郡阳春亭,去五十里。”当时利用天然河港,沟通了越稽(绍兴)至边境萧山铁岭关(西兴)和周边的湘湖、白马湖和钱塘江。

  晋代,萧绍平原旱涝灾害频繁,时许多河流断水河床干枯龟裂,鉴湖和湘湖水无法用来灌溉农田。会稽山阴人士贺循于永嘉元年(307)任会稽相内史,主持开凿萧绍运河,自会稽(绍兴)城西开挖至西兴,故亦称西兴运河,全长78.5公里,萧山境内21.6公里。资金由和民间捐赠,出资的称官河,穿萧山县城段叫城河。从西兴流经城厢镇,出回澜桥,至油树下村拐弯至转坝、行头向东至衙前镇、钱清镇(原属萧山),至绍兴巿内。萧山段南与湘湖、白马湖、南江、西小江沟通,北和钱塘江沟通,形成萧山中部四通八达的水网。宋乾道年间(1165~1173),绍兴鉴湖湮没,朝廷因漕运和外贸需要,疏浚鉴湖,沟通运河经上虞入曹娥江,转东北入姚江、甬江,至镇海口出海,后统称浙东运河,总长239公里。

  萧绍运河的重要作用

  萧绍运河在、军事经济上的作用是巨大的。位于运河岸边的衙前东岳庙的一副楹联:“龛赭锁重屏藩叠嶂;东西分两浙吴越通衢。”不仅指的是衙前,也指萧绍运河的地理举足轻重。

  从军事上说,它是军事要道。

  春秋时期,吴越交战,越失江北之地,钱塘江将吴越两国分隔。江南固陵(西兴)有铁岭关,为越国边疆。吴越两国多次交战,越国利用山阴古水道,运送水军、战马、兵器、粮草,湘湖、白马湖作为越王勾践的军港和水军的地方,也是双方交战的战场。

  公元前111年,福建东越王余善作乱,朝廷派水兵征剿,发兵经萧绍运河至宁波出海前去。

  当年日本侵略中国,铁蹄踏进萧山,也把萧绍运河当作战略要道,汽艇不断地在河面巡逻,还在长山上建造碉堡,不时向运河和西小江两岸发射炮弹,炸死炸伤不少平民百姓。我的舅舅小时候就被日本人的炮弹炸中,小上削去一大块皮肉。我爷爷也被日本鬼子的炮弹炸成跛子。

  旧时传递政令和信息,从京城到州府一级级下来,北方以马为交通工具,南方以舟船为交通工具。北方来的文书信件,过钱塘江到西兴驿站,然后下递则以萧绍运河为驿道,通过沿途驿站和递铺传下去至绍兴、宁波、台州等知府。萧山境内的驿站递铺全在运河岸边,县城内的驿站在城河梦笔桥畔,足见运河作为驿道的作用。直到1925年萧绍公建成,萧绍运河才停止了水上驿道的角色。

  从经济上说,萧绍运河是内外贸易水上运输的交通要道。

  南宋迁都临安(今杭州),朝廷为征集皇粮,萧绍运河是水上运输的高速公,所以特别重视疏凌、和管理。浙东平原物产丰富,盛产稻米、棉花、油料、肉食、水产,朝廷从宁、绍、台、征集的物资,大多通过运河运至西兴,用人工或牛驳至外江码头运至钱塘江对岸的京城。

  浙江大学终身教授陈桥驿这样描述萧绍运河:“东接大洋,面连江淮,转运南北,港下。浙东运河从宁波镇海外通大海,内经萧绍运河连接京杭大运河,成为南北相连,河海联运,内外贸易接轨的黄金水道,也是世界大通道的水上高速公。”

  宋代开始,高丽、日本、琉球、安南等遣使朝拜中国,都是从宁波三江口进入浙东运河,至西兴过钱塘江再经京杭运河到京城。南宋时,凡和中国贸易,高丽与日本诸藩至中国者,从宁波进入萧绍运河,当时从海外输入商品达160种,而到元朝进出口贸易品种多达220多种。

  在以水通为主的年代,萧绍运河带动了两岸的经济。从西兴的古街、旅社、餐饮、理发、运输、铁竹木生产,到萧山县城的大小商行,均分布在城河两边的上街下街。上街的青石板长街,凤堰桥上街的发电厂,东严家底的油坊,还有陈公桥、长浜沿临河的茶馆酒楼,及米市鱼市,南北干鲜果品。东旸桥下街的大昌酱园、戴合兴孵坊,仓桥下街的竹林寺妇科,半爿街是萧山羽毛羽绒发源地和集散中心。转坝早在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就创办了第一家民族工业——合义和丝厂,四年后又创办了通汇公纱厂。建国初期,转坝成了中国最大的黄麻集散中心——华东黄麻收购供应站。

  萧绍运河在农业水利上的作用更加突出。

  萧绍运河的水利排灌作用是无法替代的,是萧绍平原农作物丰收的。两岸平整的土地,阡陌纵横,溪流遍布。青葱的麦苗,金黄的菜花,水田里的秧苖随风卷起绿浪,沉甸甸的稻穗展示着丰收的景象。雨露滋润禾苖壮,庄稼离不开水,农人用水将运河水引入稻田,而又会淹没庄稼造成颗粒无收。

  南朝齐永明年间,设西陵埭,堰埭使运河具备蓄水排水和灌溉功能。唐元和十年(815),会稽观察使孟简筑运河官塘,使萧绍两地数十万亩农田受益。尔后,各朝各代不断修筑和完善堰埭,在运河上建造水水闸。明嘉靖三十二年(1533),知县施尧臣重建萧山县城,开陆5座水3座,20世纪80年代前站在东板桥(城桥)上还可以看到西侧城河上的石制水闸。萧绍运河萧山段前有永兴(西兴)、清水、凤堰、陈公桥、转坝、霪(行)头、涝湖、吟龙等25座闸坝,形成运河水系排灌网络。新中国成立后,萧山在运河两岸建成许多抽水机房和机埠用于排灌。在小砾山建造翻水站,遇久旱未雨时用于农田灌溉。20世纪七八十年代,萧山电力紧张,采取以水换电,将水调剂支援绍兴市用于农业生产,绍兴将用电指标调剂给萧山用于工业生产。

  萧绍运河的文化底蕴

  萧绍运河是一条有着悠久历史的长河,它那厚重的人文底蕴,永远闪烁着璀璨的。

  浙东唐诗之

  萧绍运河是一条浙东唐诗之。唐代诗人们从杭州经西陵渡或义桥渔浦进入萧山,泛舟萧绍运河,经绍兴入曹娥江溯剡溪而上,至新昌嵊州到天姥山、天台山,一观赏景色一吟诗作词,形成了著名的浙东唐诗之。唐代2200余位著名诗人,有400多人经过萧绍运河。李白四入浙江,三到剡溪,二台山。杜甫20岁开始旅行浙东,长达4年之久。正因为这条运河,使许多唐代诗人李白、杜甫、贺知章、王勃、王维、孟、卿、皇甫冉、戴叔伦等留下许多赞叹萧山的诗篇。而宋朝范仲淹、王安石、陆游,元、明、清历代诗人在唐诗之包括萧山留下的诗篇,已成为不朽的文学遗产。

  夜航船

  是夜间航行在萧绍运河上的乌篷大船,靠人力摇大小两支橹前行,是旧时萧绍之间的主要交通工具。每晚从西兴出发,次日凌晨到绍兴城里。以走亲访友的乘客为主,也有往来两地的小贩。萧山人把萝卜干、大种鸡、杨梅贩到绍兴,次日早上就在市场销售。第二天早上船从绍兴返回,绍兴人把五香豆腐干、霉千张、腐乳挑到萧山,上岸后在三乡四村叫卖。也有绍兴人把锡箔运到萧山加工银锭元宝,发放完毕坐夜航船回去。

  鉴湖女侠秋瑾外婆家在萧山城厢镇,来往多是坐这座夜航船的。

  古纤道

  萧绍运河上的古纤道,用青石板构筑,石板之长,大约在一米五至两米之间,宽约半米,临水面多用双连石砌成。旧时也称“水官道”。清代始纤道由地方乡贤和慈善人士资助,衙前境内现存塘石上尚可看到资助者姓名和时间。背纤,因货船载重量大,船行走慢,需纤夫背着纤绳在岸上牵引。

  “年年难唱年年唱,处处无家处处家”,20世纪60年代出品的彩色影片《舞台姐妹》,那只载着越剧演员袁雪芬、傅全香的大篷船,纤夫迈着沉重的脚步,沿着运河纤道把她们从嵊州到绍兴,从绍兴到萧山,过杭州到大上海。傅全香曾拜西兴一糊灯笼的业主为干爹学做灯笼呢!

  后来,农民进城交卖爱国粮和余粮,积满了土肥出城的船只,也用纤绳背纤。遇到桥梁,纤道从桥脚下过。目前,柯桥至绍兴城区一段纤道保存最完整,经修整后,完好地呈现在人们眼前。

  古桥

  运河水由西向东流淌,一流过一风光。南岸古村落古建筑星罗棋布,石桥水影、碑亭牌坊、古庙廊街、古樟绿竹,连同古纤道,构成江南水乡风光和特色水文化。

  萧绍运河上的古桥,单说从西兴到衙前段运河,青石板拱形圆洞(孔)桥就有上百座,还有不少青石板平桥。光城河上就有7座,最早的建于南朝,也有唐宋明清朝代的,现存的圴为清代修复或重建的。每座桥都有一个故事或一段诗话,让人感叹不尽。梦笔桥有“梦笔生花”、“江郞才尽”之说,回澜桥的桥联:“半巿七桥足徵人烟聚,一河六港汇出南流地利兴”,反映了当时县城的繁华。从县城回澜桥向东,过半爿街向北拐弯至油树下,似游龙戏凤的三座不同方向的桥首尾相连,船夫称之“三碰桥”。20世纪80年代此景被上海电

  影制片厂选中,陈鸿梅、王诗槐、高淬等著名演员在这里拍摄《飞来的女婿》影片。过行头向东,姑娘桥、和平桥、双桥、永兴桥、牌坊桥、保隆桥等一座座古色古香的拱形石桥横架河面,直至衙前和钱清。有趣的是有姑娘桥便有姑夫桥,险些闹出两个村子的风波。保隆桥则与清朝乾隆游江南有关。

  

  运河两旁林立,反映了佛教文化在萧绍一带来的兴旺。城西的蒙山的老狱庙,相传小康王之前的徽钦两位被金兵掳去,这里葬着他们的衣冠,因此香火极盛。向东有隆兴寺、祇园寺、江寺、小城隍庙、转坝的文昌阁、螺山资教寺、新林周的永新寺、衙前的东岳庙等。都是年代久远,有的超过千年历史。小城隍庙成了中外学者和佛教界人士研究佛教文化的圣地,一位日本人三次专程前来考察。

  牌坊

  新塘街道娄下陈村内,原桥旁有一牌坊,故桥名为牌坊桥。清末年间,一次卷走了牌坊的翘檐。后来萧山一商人在四川做生意时惊异发现竟在成都某处。于是当地人把牌坊称之“无头牌坊”。新塘街道董家埭村塘上王自然村至回澜桥上街,原先有数十座石牌坊整齐地竖立在运河南岸,大致是朝廷敕封文臣武将,或女人守寡贞节之类。1956年12级强台风吹坏了一些,1958年在那里建造小高炉大炼钢铁时被全部拆毁。

  村落

  运河两岸的村落各具特色,不少墙老屋为明清或清末民初建筑,而且名人辈出。

  新塘街道朱家坛村人朱凤标,为朱熹二十一世孙。清道光八年(1828)乡试中举,十二年殿试一甲第二名为进士,历经道光、咸丰、同治三朝,先后任工、刑、户、兵、吏五部尚书。故居风格独特,楼精致。新塘涝湖村以典当著名,犹以仁昌当主陈声扬的宅居,清嘉庆年间所建,无论是楼和内宅,集书法、绘画、雕刻为一体,最富艺术亮点。还有衙前新发的王继昌故居,姑娘桥村楼,砖雕木雕上花鸟鱼虫栩栩如生,体现了明清建筑风格和文化艺术水准。

  茶馆酒楼

  江南水乡,运河之畔,人们以水为乐趣,茶馆酒楼比比皆是,多为临河而建。而且挑出河面,清风拂面,令旷神怡。从西兴老街,到县城万寿桥、西河一带,特别是东板桥、长浜沿、东旸桥、陈公桥,茶馆白天晚上热闹非凡,说评书,唱越剧,江湖艺人进进出出。生意人喝罢茶到酒楼,谈生意好坏,灵市场信息。

  申遗中的萧绍运河

  萧绍运河作为浙江省文物单位,2013年5月,国务院正式公布,将江南运河、萧绍(浙东)运河列入第7批全国重点文物单位,与第6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单位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江南运河吴江一嘉兴一杭州段,浙东(萧绍)运河杭州一萧山一绍兴一宁波段,打包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3年,在柬埔寨首都金边召开申遗大会后,9月25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委派印度籍专家莉玛•胡贾女士一行对杭州现场进行考察评估,实地踏勘了西兴过塘行码头、拱宸桥、富义仓、广济桥等遗产点及遗产展示馆、遗产监测中心,并召开利益相关人员座谈会。然后将遗产价值的真实性、完整性和管理状况形成一个考察报告提交给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

  杭州巿申遗点有11个,其中京杭大运河和江南大运河10个,萧绍运河的西兴老街、码头、过塘行列入点段。历史上浙东平原所产的粮食、棉花、油、盐、酒等货物,都是经萧绍运河运至西兴码头,过钱塘江驳到杭州,再由京杭大运河运至中原各地。

  萧绍运河既然作为“世遗”申报项目,虽然没在萧山段考察评估,应该包括在整个申遗范围之内的。欣慰的是,城河段几经整修,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的大整修,驳好石崁,引水进河,专人打捞漂浮物,水质得到较大改善。

  本版图片摄影:王建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