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嘉兴风俗> 文章内容

海内遗民沈寿民隐居武义14年嘉兴风俗

※发布时间:2013-5-17 18:45:05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武川备考□老庙

  中国温泉之城武义是片孕育积淀隐逸文化的厚土,不说竹林七贤阮孚、阮侯和刘伶两女儿隐居明招山白阳山,明末重要文化学术团体“复社五秀才”、被誉为“海内三遗民”的宣城名士沈寿民就隐居武义14年。据北大学子徐硕文章介绍和叶一苇老先生著述挖掘,说沈寿民隐居地是岩坞,这“岩坞”是否就是现王宅镇岩坞村?待考。典籍记载又有说法,大明覆没建南京“南明小朝廷”之际,沈寿民遭到独揽朝廷阮大铖追捕,只有逃往金华北山隐居,现岩坞村比较靠近金华山,我以为沈寿民在明亡之后历史真实隐居地是“岩坞”应该是可信的。

  皖南宣城自古诗人地和中国文房四宝乡。出生诗书官宦世家的沈寿民(16071675),字眉生,号耕严,自小浸淫历代诗人吟咏的谢眺楼、敬亭山、桃花潭、石佛山、太极洞等宣城风景名胜,少年就有文名;其曾祖父沈宠,官至广西布政司左参议,祖父沈懋敬,蒲州同知,封德庆知州,叔祖沈懋学,万历五年状元,官拜翰林院修撰,父沈有恒,晚明太学生。崇祯九年(1636)朝廷举贤良方正,应天巡抚张国维推举当时颇有文名的沈寿民应诏,结果方正气盛满怀“中国梦”的沈寿民就三次上疏参劾“夺情误国”的朝廷重臣杨嗣同、阮大铖等人,要求抗清强明。沈寿民上疏参劾炙手朝野,但最高毫无反应,复社才子只当放了闷屁拂衣而去隐居宣城麻姑山。沈寿民在麻姑山隐居不仅读书作诗,还授徒自己的学识和人文,门生多时达数百人。

  崇祯十七年(1644)明朝,沈寿民改名“王子云”携子逃到浙南武义山村岩坞隐居,清朝顺治十二年(1655)其孙千里寻亲,一直到顺治十五年(1658),沈寿民父子才依依不舍告别武川山水回到宣城,但他回宣城后足不入城市,继续隐居麻姑山授学著述,常年“皂帽裹头”,盛夏依然。有好友归顺清朝后举荐沈出仕,自然是自讨没趣。沈先生著有《姑山遗集》30卷、《闲道录》16卷和《剩庵诗稿》多卷,康熙十四年(1675)去世,门人私谥贞文先生,他临终命吴肃记下遗言:“以此心还天地,以此身还父母,以此学还孔孟。”沈寿民对大明朝廷和自己的人文追求不二,气节修学仿佛清末民初沉湖遗民王国维。后人将沈寿民与吴县人徐枋、嘉兴人巢鸣盛并称明末清初“海内三遗民”。沈寿民反复对门生说:“士不穷无以见义,不奇穷无以明操。”他的一生就是自己的忠诚实践者。

  叶一苇老先生在专著《寻找明招文化》中说,魏晋隐逸文化是明招文化的源头和基石,武义隐逸文化1800年绵绵不绝,是影响了武义人的性格和民风民俗的,历朝历代钟情武川山水的隐逸人士,我以为沈寿民这个案例有特殊意义。出生诗书官宦世家的沈寿民,进可仕退可隐,要过浮华的日子是顺理成章的,但他在深得厚黑之学和市井营利的聪明人看来,真是太迂太硬!沈寿民身心受家学和孔孟所控,不愿自己与污帽劣币共舞,纵情人文追求与自然山水花好月圆,这块顽石是深懂心如泉水独善其身才是养生根本的思想精髓的,其人文坐标和隐逸文化内涵绝不低于阮孚,是钟情武义山水独一无二的隐士代表。

  只有让隐逸文化顺畅长久发展的地方,才称得上是生态环保过硬的乐士。我以为“包容尚义”是武义人最好的文化基因和人文,但要在利令智昏的当下找到武义人“义”字的坚强支撑常不容易的,而有隐居武义14年的“海内三遗民”沈寿民的存在,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正能量的诠释。沈寿民是武义呆打造“养生武义”旅游文化当之无愧的文化代表!2013.5.9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