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嘉兴风俗> 文章内容

2013年立夏哪一天? 立夏常识知多少嘉兴风俗

※发布时间:2013-5-28 10:37:28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每年5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45为“立夏”节气。这个季节,在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就已经确立了,预示着季节的转换,为古时按农历划分四季之夏季开始的日子。 2013年的立夏在本月的5日,也就是本周日。

  人们习惯将立夏当作是夏日天的开始,立夏之后温度将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雨量和雨日增多也容易导致农作物的湿害,还会引起多种病害的流行。小麦抽穗扬花是最易感染赤霉病的时期,若预计未来有温暖但多阴雨的天气,要抓紧在始花期到盛花期喷药防治。南方的棉花在阴雨连绵或乍暖乍寒的天气条件下,往往会引起炭疽病、立枯病等病害的暴发,造成大面积的死苗、缺苗。应及时采取必要的增温降湿措施,并配合药剂防治,以保全苗争壮苗。“多插立夏秧,谷子收满仓”,立夏前后正是早稻插秧的火红季节。“能插满月秧,不薅满月草”,这时气温仍较低,栽秧后要立即加强管理,早追肥,早耘田,早治病虫,促进早发。中稻播种要抓紧扫尾。茶树这时春梢发育最快,稍一疏忽,茶叶就要老化,正所谓“谷雨很少摘,立夏摘不辍”,要集中全力,分批突击采制。 【更多】

  立夏作为夏季的开始,在民间自然也流传着一些多姿多彩的习俗,而这些习俗也一直延续到今天,在不同的地方习俗不同。

  迎夏

  在立夏的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举行迎夏仪式。君臣一律穿朱色礼服,配朱色玉佩,连马匹、车旗都要色的,以表达对丰收的企求和美好的愿望。宫廷里“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冰是上年冬天贮藏的,由赐给百官。

  秤人

  古诗云:“立夏秤人轻重数,秤悬梁上笑喧闺。”立夏之日的“称人”习俗主要流行于我国南方,起源于三国时代:传说刘备死后,诸葛亮把他儿子阿斗交赵子龙送往江东,并拜托其后妈、已回娘家的吴国孙夫人抚养。那天正是立夏,孙夫人当着赵子龙面给阿斗秤了体重,来年立夏再秤一次看增加体重多少,再写信向诸葛亮汇报,由此形成传入民间的风俗。据说这一天称了体重之后,就不怕夏季炎热,不会消瘦,否则会有病灾缠身。

  忌坐门槛

  立夏日还有忌坐门槛之说。在安徽,道光十年《太湖县志》中记载:“立夏日,取笋苋为羹,相戒毋坐门坎,毋昼寝,谓愁夏多倦病也。”说是这天坐门槛,夏天里会疲倦多病。

  尝新

  在后世,立夏还有尝新等节日活动。如苏州有“立夏见三新”之谚,三新为樱桃、青梅、麦子,用以祭祖。在常熟,尝新的食物更为丰盛,有“九荤十三素”之说,九荤为鲫、咸蛋、螺鰤、熄(即放在微火上煨熟;一种烹调方法,用多种香料加工而成为熄鸡)鸡、腌鲜、卤虾、樱桃肉;十三素包括樱桃、梅子、麦蚕(新麦揉成细条煮熟)、笋、蚕豆、矛针、豌豆、黄瓜、莴笋、草头、萝卜、玫瑰、松花。在南通,则吃煮鸡、鸭蛋。

  斗蛋游戏

  “立夏撞蛋”是我国传统习俗。在立夏这一天用丝线编成蛋套,装入煮熟的鸡蛋、鸭蛋,挂在小孩子脖子上,有的还在蛋上绘画图案,小孩子相互比试,称为“斗蛋”。

  专家称,立夏后有利于人体心脏的生理活动。人们在春夏之交要天气的变化,重点关注心脏,学会养“心”。养心可多喝牛奶、多吃豆制品、鸡肉、瘦肉等,既能补充营养,又起到强心的作用。宜采取“增酸减苦、补肾助肝、调养胃气”的原则,饮食应清淡,以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主,大鱼大肉和油腻辛辣的食物要少吃。平时多吃蔬菜、水果及粗粮,可增加纤维素、维生素B、C的供给,能起到预防动脉硬化的作用。清晨可食葱头少许,晚饭宜饮红酒少量,以畅通气血。【更多】

  乌米饭的制作方法

  1、先将准备好的乌树叶洗净,加入500毫升的水,煮沸半小时后,将其汁水取出;

  2、将事先淘洗干净的糯米浸泡其中,浸泡的时间起码要3-5个小时,浸泡后的糯米颜色呈深墨绿色

  3、将浸泡后的糯米裹入纱布中,放进蒸笼煮1个多小时就可以了。

  在立夏这天,不少地方都有烹食嫩蚕豆的习俗,而在我们嘉兴也保持着吃豌豆糯米饭的传统。最早用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五种不同的豆子,加上白粳米一起煮,称为“五色饭”,后来改用嫩绿的豌豆,慢慢演变成了豌豆咸肉糯米饭

  豌豆糯米饭的做法

  1、提前将糯米淘洗干净,用清水浸泡4个小时。

  2、香肠切成如豌豆般大小的丁;玉米粒、豌豆粒洗净控水。

  3、将糯米、香肠丁、玉米粒、豌豆粒一起放入电饭煲内,加入适量水(比平时煮饭时少用一些水,因为豌豆和玉米粒不怎么胀锅,加多了水容易把饭煮得太烂。),按煮饭的程序煮好后,再焖5分钟即可。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广告经营许可证号: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1 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