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村文化礼堂:展“秋收” 绘乡风乡韵
11月22日,杭州西湖文化广场热闹非凡,一场由浙江各地1100位村民带来的展演——“文化的集市 百姓的节日”2014年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展示在这里举行。此次活动由浙江省文化厅、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浙江省文化馆等单位承办。
多形式展现乡村特色
广场上,1100多位村民带来了静态展览、互动展示、现场演出三大类活动,现场的3个舞台与民间工艺展示长廊形成一个精彩纷呈的乡镇文化集市,勾勒出一幅美丽的浙江风俗画卷。
此次演出的32个节目均由全省各地的文化礼堂报送,演出在嵊州市长乐镇上南庄村周良兴吹奏的吹打乐中开场,之后,提倡人们节约用水的鼓词说唱《五水共治唱新篇》、描绘畲族人民辛勤劳动场面的歌曲《抽麻线》,以及越剧《回十八》、村歌《莽莽芦荻洲》等无不令杭州市民鼓掌叫好。
舞台不远处的民间工艺展示长廊上,20多位民间艺人带着自己的绝活依次铺开:建德市三都镇马宅村的谢林凤在教城里的孩子操作提线木偶,85岁的杭州萧山花边工艺老艺人带着她们用3年时间绣好的花边作品做现场展示,衢州常山剪纸艺人袁冬华展示独特的套色剪纸技法。同时,展览区里,宁波澥浦农民画、龙泉宝剑和青瓷,以及绍兴书法、金华木雕等作品都让人赞叹不已。
此次活动的总导演辛冠中表示:“这台节目的立意是文化集市,过去我们送文化下基层,而现在农民把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大餐送到城里来,并且一村一特色。”
得益于文化礼堂建设
此次展演的成功,离不开各团队村民的辛勤付出,更得益于浙江农村文化礼堂建设。
建设文化礼堂是浙江省委、省于2013年伊始提出的关乎民生的十件实事之一,为的是在物质富裕的同时不忘富有,传承乡土文化、现代文明。截至2013年底,浙江已建成1337家文化礼堂,而如何管理、使用就成为重中之重。今年是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扩面提质”年。浙江省文化厅积极调动省、市、县(区)文化馆的力量,于今年3月起开展农村文化礼堂业务建设“春耕、夏种、秋收、暖冬”四季行动。浙江省文化馆则充分发挥其“龙头作用”,推出的服务菜单包括文艺、演唱资料、文化指导、培训师资四大项,内容囊括音乐、舞蹈等26项,服务订单达440多项(次)。
嘉兴市嘉善县天凝镇洪溪村的文化礼堂由一个露天篮球场改建而成。该村“辣妈宝贝”排舞队的负责人陈俐勤说:“这个礼堂建好后,活动不再受下雨等天气,与此搭配的点单服务更是解决了我们的困难。”辣妈宝贝的20多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平均年龄48岁,从2007年组建以来就苦于没有老师,只能从网上学习舞蹈动作。今年3月27日,浙江省文化馆推出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服务菜单,辣妈们第一时间“下单”选择舞蹈。省文化馆干部顾炯等先后观看了她们的表演,给予指导并为其编排了适合她们个性特点的舞蹈《礼堂趣事》等。她们此次演出的舞蹈《美丽洪溪》就是辣妈们在老师的下加紧排练的。
浙江省文化馆馆长刁玉泉也感慨:“这440项订单我们推进得也很辛苦。为工作的开展,省馆业务干部组成6个工作小组,联合百名专家,对口联系93个农村文化礼堂业务示范点。此次参演的节目就是从这93个示范点选拔出来的。”
对于此次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秋收”,多位村干部表示:“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很必要。”浙江5400余万常住人口中,农村人口有2088万,占总人口的38%,它不仅为村民提供了娱乐场地,更起到了文化传承、的作用。
舟山市普陀区小教场村党支部周华军说:“文化礼堂搞起来后,村里面貌大不一样。以前晚饭过后街上就没人了,很冷清。现在有吹有打,灯也亮了,人与人关系也融洽了,甚至几十年不说话的村民通过跳排舞关系也和谐了。”如今,小教场村的356位村民中,文体爱好者约有250人,拥有舟山锣鼓、民间乐器等7支业余文体队。
歌曲《劳动》的主唱、江山市大陈乡大陈村党支部汪衍君说:“文化礼堂是打开村民快乐之门的一把金钥匙,有文化传承、、凝心聚力的作用。我们用清康熙年间建的汪氏祠做文化礼堂,现在这里充满生机,像磁铁一样吸引着腰鼓队、合唱队的村民。”再如,绍兴市新昌县梅渚镇梅渚村文化礼堂,宣传村史、好事榜的文化长廊、“以身边人讲身边事、以身边事教身边人”的讲堂,以及少儿开蒙礼、敬老礼等活动,既传承了文化,也提升了感染力。
“文化礼堂与原有农村文化设施最大的不同在于,其内容包括农村整个文明的建设。”浙江省文化厅副厅长柳河表示,浙江要将农村文化礼堂打造为集思想、文体娱乐、知识普及于一体的农村文化综合体,这是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大创新。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国文化部主办单位:中国文化传媒集团
版权声明
信息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112631
京公网安备0利用互联网等从事违法行为
运营单位:中传环球()新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