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嘉兴风俗> 文章内容

梅有仙:让传统延续?嘉兴风俗

※发布时间:2013-7-7 10:23:31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记者钟聪慧23岁出门闯荡,开始接触粽子行业,到如今回到武义经营粽子专卖店,在这7个年头里,“粽子”已占据了梅有仙大部分生活。然而,梅有仙并没有厌倦,30岁的她依旧走在这条上,并希望能将“梅锦记”粽子送到更多人的手中。

  相比眼下走俏武义市场的咖啡店、酸奶坊、蛋糕西点店等“时髦店”不一样的是,梅有仙选择了“粽子专卖店”。这个选择并不是无意而为,而是7年的寻找,终于落到了归处。

  4月30日,在中源上刚刚开张的“梅锦记”迎来了第一位客人。“我看着刚刚走过去的顾客好奇地回来问询,心里头打着鼓。”梅有仙说,在外闯荡的7年里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问题,但这一刻的紧张而又带点兴奋的心情让人印象深刻。“这里就卖粽子?”、“能不能做生日粽呢?”、“最多能订多少?”听着顾客连串的问询,梅有仙之前的担忧渐渐散开在武义,粽子是有市场的。这个判断让她吃了一颗定心丸。

  23岁时,梅有仙便开始学包粽子了。“第一天上手就包了200多个!”梅有仙说,那天的情形历历在目,因为粽子经过蒸煮了之后便有很多“炸”了开来。现在对她来说,每天2000多个合格粽子不在话下。“这7年,学的可不只有技术。”

  原来,能包得一手好粽子的梅有仙马上就开始了寻“梦”之旅。初生牛犊不怕虎,她把第一站定在了繁华的上海。在那时候的她看来,这是一个有吸引力的巨大的市场。二话没说,在上海开起了自己的第一家粽子厂。然而,虽然粽子配方来自嘉兴民间,口味正,却因其没有名气而难在上海市场上占一席之地。

  “嘉兴粽子在上海有很多出名的牌子,硬碰硬,我们显然没有那个实力。”这一年,她亏的不止只有资本,还有自己的信心手艺有了,却苦于无法施展。眼看厂子办不下去了,梅有仙心里又气又急。“学了这么多年,要这么轻易放弃有些不甘心。”巧的是,远在台州经营粽子铺的亲戚,打听到她在上海办厂并不顺利,两人一拍即合回台州合作,厂子重新开张。

  梅有仙说,当时台州的粽子铺就像隐藏在街头巷尾的土味菜馆一样,在民间小有名气,但因缺乏正规认证而没有更多的销售渠道。在上海办过厂子的梅有仙如鱼得水,办理QS认证、注册“梅锦记”商标产品便有了市场“通行证”。据了解,目前该厂在台州地区已经超过了1800多个直配点,市场已经相对稳定和成熟。

  “闲暇的时候就会想,我为什么不能在老家开个自己的粽子店呢?”有了成功的经历,梅有仙的底气也开始足起来。不过,吃一堑长一智,对市场缺乏足够的认知时不能轻举妄动,于是,她开始做市场调研。“生日粽、礼品粽在永康比较流行,小孩子满月、周岁等生日酒席回礼基本上都送粽子。”梅有仙说,粽子谐音“中子”,蕴含了人们对孩子高中状元、出人头地等美好的祝愿,逐渐成为了人们的风俗习惯,一直沿用至今。在她看来,棕子包含的不仅仅是一种“习俗”,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符号。“如果我们这一辈人不传承的话,以后的孩子还哪会包粽子?”梅有仙说自己想拼一次,努力推广粽子文化,让传统延续。

  今年年初,梅有仙回到武义,开始了筹备计划。装修店面、办理认证、注册等等驾轻就熟,已然没有任何困难。不过,却有一个大问题难住了梅有仙“梅锦记”粽子是第一次在武义亮相,要以什么形象出现呢?要喜庆、传统,要干净、卫生,又要紧贴流行趋势、有档次找了几家广告公司,都没能满意而归,她便自己动起手来。一点一点把脑中的想法转移到电脑上,装修完毕,礼盒初稿才出来。“那段时间,我的电脑里全部都是这些图片,头都要炸了。”梅有仙说礼盒代表了“梅锦记”的形象,也是的一种符号,自己一定得认真对待。“第一位顾客来取粽子时,就非常喜欢我们的礼盒。”终于,付出得到了肯定。

  在“梅锦记”,记者碰到了顾客项女士。“儿子正好周岁,这边的粽子口味挺好,一份也就30几块钱,划算。”项女士说:“相比市场上流行的毛巾、果冻、西点等,还是觉得粽子更有意义,也更贴近我们的传统。”她说以前都是家里自己裹,够忙活好几天,现在订购一下比较省心也方便。

  开业至今,短短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梅锦记”便开始串在街头巷尾。端午节当天,为了保持新鲜度,梅有仙准备了500多个粽子散卖。没想到上午10点就卖光了,下午还有顾客打电话来问怎么关门了。她笑着说:“明年一定准备充分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