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嘉兴风俗> 文章内容

解读重庆印象武隆及女纤夫 传统文化传承嘉兴风俗

※发布时间:2013-10-30 14:16:51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但凡是张艺谋的作品,都给人以大气庞然的视听觉感官。2012年,在重庆武隆县仙女镇桃园大峡谷,张艺谋团队所打造的大型实景演出印象武隆横空出世,而它也延续了印象系列一贯的风格,通过将川江等巴渝特色民俗生活搬上舞台,结合现代高科技灯光、音效,给观众带来惊天动地、荡气回肠的感官享受,同时也带来灵深处的震撼和刻入骨髓的。

  然而在今年5月中旬,印象武隆亮相渝洽会,却引起了诸多议论。那么,我们该如果去看待、理解印象武隆呢?

  印象武隆是一场文化盛宴

  也许在有的人眼中,印象武隆只是一场视听盛宴,但真正用心去体会、感受演出的人,则能咀嚼出深藏的味道。

  印象武隆以川江文化为主要内容。重庆宜昌1000多公里的长江江段及其重要支流乌江等俗称川江,特别是作为武隆、彭水到贵州的古重要航道。这里货物要流通、客运要往来,皆需木船载客运货,但是没有马达作为动力,船想要逆流而上就只有靠纤夫们一步一步向前拉。川江的航道艰险重庆人都知道,这里险滩密布、礁石林立、水流湍急,纤夫们的每一步不亚于拿命来搏。

  因为独特的地理和地形地貌,川江地区自古就成为中国腹地最著名的交通要道以及族群移徙和文化的重要通道。中原文化与南蛮百濮文化在此交流融合。三苗、巴、蜀、楚、百濮、百越、汉等族群在此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或影响。川江地区不仅是作为一个相对的地方文化区而存在,更像是一个文化交流舞台、文化的通道。而纤夫,在文化的与交流上,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曾经的川江,特别是各个码头,停满各种各样的船舶,樯桅如林、船篷相连,里三层外三层地塞满江河。这是川江地区码头文化形成的原因,同时又使川江地区成为了文化码头,接纳四方的同时又输出四方。因此,纤夫肩上拉动的,不只是一艘船,而是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

  印象武隆中的纤夫、火锅、滑杆、哭嫁等等,就是川江文化深刻的体现,所以,我们看印象武隆,就是在阅读川江文化,阅读华夏民族数千年的生活悲歌。

  印象武隆扛起的旗帜

  印象武隆演出中,有纤夫们在激流险滩间与大自然抗衡,最终使木船越过急流,逆流而上的悲壮场面;也有抬着滑杆,行走在崎岖山间小道上,汗流浃背却依然奋力前行的生活场景;还有众人抬着石头爬坡上坎,吼着抬石,齐心协力进行劳作的画面

  纤夫表演中,甚至有一部份是女演员,这无疑成为很多人的疑问,历史上是否真有女纤夫?事实上,女纤夫是存在的。永远站在羞涩的前面,因各种原因,家中没有男性劳动力时,为生活所迫,女人就不得不挺身而出,背负起男人的责任。她们同男人一样肩挑背扛,支撑起一个家。

  纤夫的生活是艰苦的,他们的家庭同样。“哪个愿意嫁给江上人嘛,跑船人的命是没个准的”节目中“纤夫的妻子”如此说。生活的艰辛并没有压倒他们,相反,他们是坚强的,永不向命运低头。《哭嫁》节目里,妈妈在给即将出嫁的女儿梳头时说:“我们重庆女人,这一生,哭就哭这么一次。”母亲对女儿的谆谆,让我们感受到了重庆女人与困境的勇气。

  有人说,印象武隆不只是一场视听盛宴,更是一段生活悲歌。它在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壮丽的历史画卷,也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巴渝人民、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乐观豁达的。

  风俗就等于失去传承。所以,张艺谋、王潮歌等导演通过印象武隆这一平台,将历史重拾,再现了当年的巴渝风土人情,川江上那一群消失已久的纤夫,以及无从听到的川江。

  印象武隆再现了重庆火锅、特色滑杆、纤夫拉船等地区特色文化,同时亦有传统习俗《哭嫁》。“哭嫁”亦称“哭出嫁”,是一种传统婚姻习俗,即新娘出嫁时履行的哭唱仪式活动。“一尺五寸把儿养,移干就湿苦非常。费力成虚恍,枉自爹娘苦一场”《哭嫁》讴歌了父母的伟大情怀,让人情不自禁忆起父母含辛茹苦的养育。从呱呱坠地时的一尺五寸,到长大、工作、结婚,哪一步没有父母的付出?

  我们亲手拆掉了老房子、老城市,掩埋了祖先们的生活片段,但情感永远无法掩埋,亲情永远无法。印象武隆通过传统

  风俗情景的再现,把传统教育融入进去,达到观赏与教育一体。

  “不为纪念,不为留存,为的是不断了血脉。”总导演王潮歌在谈到印象武隆如是说。正是基于印象武隆在传承川江文化上所做的巨大贡献,2012年7月,印象武隆荣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荣誉称号。纤夫的生活是贫困和艰苦的,代表了整个中国曾经的,因此,他们的远去既了自己,也着中国的发展进步。历史需要传承、更应铭记。特殊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川江和文化,印象武隆通过的方式,将一直传承下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80242广告经营许可证号:0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国新网3312006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浙网文[2012]0216-022号

  信息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21号 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浙卫网审[2012]19号

  工信部备案号:浙B2-20080242-1 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