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浙江一村落历时两年写村志 400余年历史变迁
中新网嘉兴1月2日电(见习记者 王译萱)1802年重建善兴桥;1982年域内第一条水泥建成,改变了以往以水为主的交通方式……在浙江嘉兴秀洲区古窦泾村,这些只存于老一辈人记忆中的历史文化,被村里的老人编纂成了一本名为《古窦泾村志》的书籍。据悉,该书编纂工作历时两年之久,记录该村近420年的历史。不仅涉及农业、水利等13个大类,还包括了民俗文化、人文轶事等。
嘉兴秀洲区古窦泾村位于杭嘉湖平原。该村境内历史文化悠久:从重建于清代的广福桥到已有四百余年历史的“一担庙”,可谓历史遗迹众多。同时,“歇夏米花”、“送蹄髈”等民俗也是在当地广为流传。
而这些悠久的历史文化又如何保留,且代代相传呢?
嘉兴市秀洲区古窦泾村党委施建华想出了个主意,那就是给村里边写一部村志。“我们村原来是由五个行政村撤并组合的,地方很大,人文历史也很多,用文字把民风、民俗记录下来,能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去了解。”施建华道出编写村志的缘由。
于是,施建华请来了对当地民风民俗甚为了解的老李同章及老村民们共同编纂该村志。
在该村志编纂过程中,施建华也强调,必须要真实。“即便花费再多的时间,再大的精力,也要村志要经得起反复推敲。”
正因为追求客观、真实,村志的收集、整理工作也变得尤为辛苦。
李同章老人还清晰地记得,在整理古窦泾村的演变过程时,就花费了不少功夫。
由于古窦泾村曾经历过几次撤并,村里的老人们也都记不清具体的时间和过程,于是,李同章同其他编纂村志的编委们反复核查手头上的资料,准确无误后才编入村志。
“档案馆里许多都是手写资料,我们只能四处搜集,常常是白天收集材料,晚上再加班加点。”回忆起其中的艰辛,李同章记忆犹新。
终于,从前期筹备、组建编委,到编委走访村民、实地调查、召开座谈会、档案馆查阅资料,相关资料历时两年终于编纂成书,客观、真实地记录下了古窦泾村近420年的历史。
对于该村志问世,施建华称,通过该村志,可以看到古窦泾村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村志内容不仅涉及农业、水利等13个大类的发展历史,还包括了民俗文化、人文轶事,为日后查阅资料提供了便利。同时,该村志也方便年轻人去了解人文历史,让更多的历史信息、传统文化得以保留。(完)
声明:凡注明为其他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东方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