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人文历史人文老宁波 话说四明阁

※发布时间:2013-6-21 15:13:25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现在的四明阁

  古迹传说

  □朱炯

  余姚龙泉山西麓茶室南首,有一幢翼角起翘的灰白两层建筑,它是余姚目前仅存的两座藏书楼之一、市文保单位四明阁,2001年从酱园街迁建至此。

  四明阁原名环翠楼,位于酱园街闸西首,清朝探花朱兰故居“探花墙门”东约20米。坐南朝北,面临姚江,建筑平面呈长方形,通面阔21.55米,三间两层,通进深9米,歇山顶,翼角起翘,明间梁架为抬梁式,八檐五柱,楼上四周有窗。远望此阁,突兀高耸,犹如大鹏展翅。

  据光绪《余姚县志古迹》记载:“四明阁在驿下冬官里,朱阁学兰督学安徽,使竣归里。临江筑此,每集耆旧谈宴其中,一时称为香山洛下之比。山色江光,风帆沙鸟,遥瞻俯瞩,灵襟洒然,洵登临胜境也。”朱兰(18001873),字心如,号久香,晚号耐庵。道光九年,朱兰考取一甲第三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历官御史、广东正考官、湖北学政等。道光十九年,以父老乞养归里。道光廿八年,起补原官,迁少詹事,充讲官。咸丰元年(1851年)迁内阁学士,署工部侍郎,同年辞官归里。太平军起,筹划阻击,后与不合,被降四级调用。同治二年,再任安徽学政,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同治五年,期满归里后,筑四明阁。据此推算,四明阁建成时间应该是在1867年前后。朱兰在戊辰年(1868年)所作的《登高》一诗中曾提及建阁之事:“洗心阁静谁为伴,环翠楼成我独劳。太息插萸兄弟尽,愿留和气勖儿曹。”

  唐朝时,白居易曾在洛阳龙门山之东的香山上筑古楼,自号香山。每当良辰美景,或雪朝月夕,他邀客来家,先拂酒坛,次开诗箧,后捧丝竹。于是一面喝酒,一面吟诗,一面操琴,真是不亦乐乎!当年内阁学士朱兰辞官退居故里,临江而住,在四明阁上读书会友,邀请耆老逸兴作诗,酒酣耳热,何等快乐!无论是《中秋宴四明阁赏月诗成为塾中师弟先倡》中的“此夕此月不易得,对酒酣歌须尽欢”。还是《上元日登四明阁》的“岁朝谷日喜逢晴,酉熟同心卜顺成。老我长陪诸客坐,强餐饼馅领群英”,都为我们描绘了这一场景,其一时风雅,确可与洛下白居易相比。

  在以诗会友的同时,朱兰潜心学术研究,著述甚富,有《补读室诗文集》、《试帖律赋钞存》、《补读室日记》十八卷、《自订年谱稿》、《群籍摭闻》十二卷、《孟晋录》四卷、《师友言行录》五卷等,其两次重订周莲塘尚书《佩文诗韵释要》,校刊亡友嘉兴李贻德的《左氏春秋贾服注辑述》二十卷,尤重故乡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编撰有《余姚文薮》、《姚江事迹》、《舜水先生年谱稿》二卷、《梨洲先生年谱稿》、《南江先生年谱稿》各若干卷,同治十二年总修《余姚朱氏谱》,对于研究地方文史,尤显珍贵。编写《姚江事迹》时,他已年且七十,“犹日手一编,取为姚江故实者,分韵编次姓名,蝇头细书,夹注其下,积久订成三巨册,不啻寸余。”

  作为书香门第、教育世家,朱氏素有藏书之风,朱兰家中藏书甚富,但咸丰辛酉(1861年),因太平军进攻浙江,“粤氛及浙,避地,家藏典籍大半散亡”,令朱兰心痛不已。终养乞归后即建四明阁以藏书。同治十一年,朱兰曾请德清俞樾题四明阁之匾额,可惜“未及书而先生归道山矣”。俞樾后撰挽联云:“谢荡节而归田,故山泉石,前辈风流,没世无惭三老碣;坐花阴以补读,硕德虽亡,犹在,拈毫敢署四明楼。”

  对于四明阁当时的情形,四十年后,我国著名作家、曾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辑的楼适夷先生(1905-2001),在《我的小学》中有过这样的描述:“远远望见一座四角楼,俗名四明阁,四角飞檐,四边明窗,据说是藏书楼,原名环翠楼更有趣的是一架架木刻活字盘,像现在印刷厂的铅字架一般,我们常常上那儿去偷活字,自己的印章这儿两侧楼上全是藏书,霉天得搬到院里晒书,晒书时把外边木行的木材,搬几条细小的架上木板,到晚上再把书搬回阁楼。”从中可知,当时四明阁不仅藏书颇丰,而且还曾经印刷书籍。

  四明阁藏书的具体数目已无从考证,但直到解放后,还有藏书数万册,其藏书规模可见一斑。解放后,大部分藏书由朱氏后人捐给了浙江图书馆。

  四明阁搬迁至龙泉山麓后,少了一层翘角,少了它原来的韵味,至于它的藏书功能亦不复存在。正如黄羲说的那样:“尝叹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四明阁是余姚藏书史给我们留下的印记之一,既然我们没有能够藏书,那么就让我们好好收藏四明阁,收藏那一段曾经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