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市委市举行新闻发布会,全市人民翘首以盼的里运河文化长廊建设工程揭开神秘的面纱。纵观沿运城市开发利用大运河的实践,细数我市打造运河之都的特色与亮点,我们有理由相信,里运河文化长廊必将成为我市一张金牌城市名片,一道靓丽的运河风景、一个驱动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新增长极。
1、因地开发,重在。在开发建设沿河景观、文化广场、博物馆等的同时,重点对文化遗产遗迹、文物进行、复原。无锡设立城内古运河控制区、建设控制区和文物区,使古运河两侧的95处国家和省市文物点、景得到完整。苏州将大运河苏州段沿岸文物的工作,纳入古城整体框架,并加强对沿岸历史文化街区、古镇、古村落及古建筑的抢修。镇江有代表性地恢复历史上的名楼、名亭、名桥,对大运河实施污水截流,使水质提高到三类标准。、徐州等出台《大运河遗产规划》,湖州普查运河文化遗产。
2、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科学开发运河旅游资源,建设特色街区、风情小镇,发展休闲娱乐、体验养生和文化创意产业。聊城着力打造“江北水城”,年接待游客44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21亿元。嘉兴按照“四点二线”布局,建设长三角最大的集历史、人文、景观、旅游、休闲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古运河文化公园。杭州拱墅区将老式丝绸企业厂房出租给各类设计公司,进行LOFT设计,成为文化创意园区,文创产业主营收入突破100亿元。常州依托老厂房打造“运河五号创意街区”,为工业设计与文化艺术设计类创意人才和企业搭建创业发展平台。
3、既彰特色,又显底蕴。在打造特色景观的同时,加强对运河文化底蕴的发掘。杭州设立运河文化研究院,成立运河文化艺术促进会,枣庄、聊城成立运河文化促进会,开展运河文献的收集、整理、研究与利用。杭州、枣庄编写了《运河丛书》。枣庄还筹拍以治理运河能臣李化龙为原形,讴歌劳动人民治理运河功绩的36集电视连续剧。通州将“运河”收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并与运河龙灯一起收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嘉兴、镇江、扬州、、济宁等也十分重视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和利用。
4、适度包装,有限造势。天津以“城市人运河”为总体设计,利用大运河文化遗产,推进运河沿线城市文化交流与合作。宿迁提出建设集世界运河文化之大成的世界运河文化体验之都。杭州积极推进运河申遗工作,并通过举办运河文化节、运河文化论坛大力推介运河文化。另外,济宁、通州等地也举办了运河文化节,无锡、扬州等地也举办了运河文化论坛。运河沿线城市还积极举办美食节、音乐节、龙舟赛、烟花晚会、灯会、庙会等系列主题活动,可以说运河畔的各种文化活动年年有、月月新,让运河的美名远播,让文化惠民的更加深入。
1、高端定位,主题突出。以提升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品质为导向,以创建国家5旅游景区为抓手,以“南船北马、运河之都”为主题,按照“打通断点、打造节点、塑造亮点”的要求和“以水为源、以绿为底、以文为魂、以人为本”的,通过理水、营城、聚人、兴文四大策略,着力打造集高端论坛、文化旅游、生态养生、商务休闲以及特色主题乐园多功能一体的“运河文化国际交流经典空间”。
2、整体布局,分片打造。将里运河清江浦至堂子巷段15.6公里及两侧约10.8平方公里区域,通过规划设计,形成清江浦文化商业休闲中心、八亭桥运河文化体验中心、山阳湖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河下古城文化旅游中心四大功能片区。重点建设山阳湖景区、异乡风情街、低碳科技馆等八大工程,从而塑造出现代与历史交相辉映的“壮丽东南第一州”文化生态风貌,书写出淮安里运河“新清明上河图”的起、承、转、和的篇章序列。
3、超前规划,分步实施。按照三个时序进行开发,2013-2016年为近期,2016-2020年为中期,2020年后为远期。今年重点推进五大项目:完成道通达一期工程;实施桥梁美化工程;开工清江浦景区提升工程;加速山阳湖地段建设;推进河下萧湖古城文化旅游区工程。明年除了加快现代有轨电车及今年已开工贯穿全程的基础工程外,重点建设四大景区。2015年初步形成缘“起”清江浦、传“承”荟萃、“转”型创新、融“和”发展四区。
4、主导,市场运作。今年以来,市成立了里运河文化长廊建设指挥部,下设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成立了淮州文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一套任务分解、督查考核、目标惩等机制。目前,招商手册已经完成设计,梳理了基础设施、景观绿化、重点项目等共计54个招商项目。7月,结合市组织的城建招商活动,积极推介板闸风情街、盐主题乐园、漕运博物苑等重点项目,并受到一些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关注。
淮安是一座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里运河贯穿淮安东西,全长32公里,沿岸风景优美、人文景点众多,承载着淮安千年的运河文化,遗存下丰富的文化资源。开采与发掘这些资源,不仅需要智慧,更需要。
1、彰显个性,同中有异。淮安作为沿运19座城市之一,与其他18座城市有着一脉相承的文化积淀与底蕴。同时,淮安作为“南船北马”的交汇之地,也有其不一样的独有特色。明清时期,淮安因中枢漕运、集散淮盐、漕船制造、粮食储备、河道治理地位显赫而成为“运河之都”。里运河了昔日淮安漕运文化的兴盛,留有百余处古迹遗址,也是当下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中发展“运河经济”的重要一环。在充分吸收国内外沿运城市开发利用运河文化遗产经验的基础上,彰显淮安“南船北马、运河之都”的个性,重塑昔日繁华街景、河景。
2、还河于民,文化惠众。在高端打造、高标实施的同时,真正让里运河文化长廊建设工程惠及千家万户,把项目实施放到提高城市品位、延续城市文脉、改善城市、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生活质量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将“还河于民、文化惠众”作为建设指导,通过综合整治和开发,让运河水清可游、景美可赏、岸绿可憩、文润可品,让占据河两岸的工厂、棚区拆除,代之以石栏、石、绿地、树木和一处处集休闲、健身、娱乐、养生、体验为一体的花园、广场、小品、会所、堂馆,为市民和游人打造一个世界级的旅游产品。
3、项目为王,人才为要。在规划指导下编制项目招商手册,切实加大项目推介与招商力度,推进里运河两岸基础设施和旅游设施建设,加快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基本要素配套。加强里运河文化长廊的整体营销策划,加强沿线旅游经营内容和土地开发的运作。聘请和培养文化艺术人才,加强运河文化资源的发掘,分层次、分类型、分课题开展运河文化研究活动,梳理运河淮安段发展历史,收集整理相关历史事件与民间传说。注重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支持鼓励传承人、民间艺人开展文化艺术活动,为他们搭建文化创作与活动的平台,通过人才推动运河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4、创设载体,打造名片。文化的发展需要载体来支撑,需要活动来体现,需要联动来给力。通过主导,部门牵头,企业运作,举办一些文化娱乐活动,打造“运河之都”金字名片。主动承办运河文化节、艺术节、旅游节、国际论坛、国际会议,积极支持并参与大运河申遗,推进城市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运河文化的繁荣与发展。通过创建运河之都、运河文化名城等载体,打造国字号、世界级金字招牌。积极谋划开展一系列特色文化活动,将淮扬菜美食节纳入运河文化整体框架进行策划,通过特色载体活动来提升文化品牌,让“运河之都”真正充满文化的气息。
延伸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