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天一阁藏书楼落架大修
如今的天一阁藏书楼
主讲人
应芳舟
1982年生,浙江普陀人,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馆员、宁波市政协特约文史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浙东地域史和宁波帮,公开发表论文十余篇,著有《一诺九鼎朱葆三传》(与钱茂伟教授合著)。
范钦回到故乡宁波之后,创建了天一阁藏书楼,时间大约在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间(1561-1566)。这座传统木结构房屋,地处潮湿的江南地区,受到风雨、虫蛀鼠啃、建材老化等深刻影响。如果说,藏书文化是天一阁的不朽灵魂,那么藏书楼就是其安魂之所。然而,藏书楼无法做到传承千载而金身不坏。自落成之日起,天一阁就开始了极为悲怆的保养与之,对书楼的维修,其实是人与建筑材料的老化速度赛跑。
天一阁藏书楼能抵挡住水、火、虫、兵等灾害,令人惊奇又惊喜地保存至今,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迹。自天一阁建阁至年间,平均约60年一修。藏书楼维修的主体力量,先期由范氏一族独力修缮,后期过渡到社会共同参与。历经多次维修,天一阁外观变化不大,范钦定下的建筑形制,诸如“天一地六”等,时至今日都没有改变。正因为如此,天一阁被称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
建阁以来的维修与经费
天一阁建阁以来,到底修了几次?乾隆帝《文源阁记》称天一阁“建自嘉靖末,至于今二百一十余年。虽时修葺,而未曾改移”。道光年间,天一阁族人自称“书阁建造历有年所,虽时经修理,总恐日久难支”。二十二年(1933)《修建天一阁募捐启》称“阁建于明,修于清”。以上观点,或称天一阁时常维修,或称天一阁维修始于清代。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时常维修当指小修小补,即日常保养。
书楼日常保养,需要一笔经费。范钦长子范大冲在继承其父藏书时,曾拨出自己的部分良田,以田租收入充作书楼的保养经费。可见,天一阁的这笔经费很早就有了。
随着书楼的老化和时代的变迁,天一阁在清代及以后,毋庸置疑地增加了维修次数。由于早期历史记载的缺失,关于天一阁修缮的统计只能求得一个大概。
有文字记载的几次维修
康熙二十五年(1686),范钦曾孙范光燮因病辞官归里,见房屋陈旧,便“葺天一阁诸屋,以安祖泽”。这是天一阁历史上有确切文字记载的第一次维修。范光燮一生参与修建不少公私建筑,如任嘉兴府学训导期间,修建启圣宫、文庙、希圣堂等建筑,回到故里后,兴建先人墓庄、修葺祠和藏书楼,做了很多有意义的事情。他还破戒引黄羲登阁,成为天一阁与外部学界取得联系的第一人。
道光九年(1829),范氏族人范邦等对天一阁藏书楼进行大修。这次维修工程,首先修书楼,之后还对天一池、前后假山进行疏浚、维修,整个天一阁面貌焕然一新。维修资金来源于祀田的节余经费,共计千余缗。缗是古代计量单位,一般每缗一千文。修缮完工数年之后的天一阁,交织着自然与人文之美的图景,在当时的文献学家叶昌炽《藏书纪事诗》中,被浓缩成“烟波四面阁玲珑”。
道光三十年(1850),天一阁有一次鲜为人知的活动。记载这次活动的不是纸质文献,而是一方普通的界石。这块界石现在嵌于天一阁藏书楼东首围墙,镌刻“天一阁道光庚戌荷月”十一个字。道光庚戌荷月是指道光三十年六月。此次不见其他文献记载,因而发起和参与维修的人员等历史信息均不详。从21年前天一阁刚进行过一次大修来看,此次估计是书楼保养、围墙修缮、假山之类,规模应该不会太大。
同治九年(1870),天一阁也进行了一次修缮。这次修缮是对战争造成间接的应对。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攻入宁波城,范氏族人避难逃入山中,游民乘机毁阁后墙垣,潜入书楼,“阁既破残,书亦散亡”。天一阁楹联蕴含的历史信息,向我们了这次被人忽视的维修活动。如今廊柱上有一副楹联,写的是“庋阁足千古,天下藏书此一家”。这副对联先后由姚伯昂、屠继烈书写,现在所见到的是著名园林建筑专家陈从周教授于1980年所书。屠继烈当年在书写楹联时,还有一段跋语,从跋语中可知:姚伯昂的楹联是他在宁波巡视考试时为天一阁书写,最迟在道光三十年(1850)就已悬挂,后毁于太平军攻入宁波的时候;同治九年,天一阁主人对毁损的书楼进行了修葺。
光绪年间,薛福成捐献俸禄维修天一阁。薛福成是晚清时期的家、外交家,同时也是一位文献学家。他不但为天一阁编过一部非常有学术价值的《天一阁见存书目》,而且还捐出自己的俸禄助修天一阁。薛福成于光绪十年(1884)至十四年(1888)任浙江宁绍台道,其间曾参与指挥清军击退犯浙法舰,取得著名的镇海大捷。可见,他参与天一阁维修当在这一时间段内。薛福成为天一阁维修、编目出力甚多,无疑是众多“官斯土者”中的一位突出代表。
期间社会的维修
二十二年至二十三年(1933-1934),社会人士为维修天一阁捐资出力,古阁旧貌换新颜。这次维修留下的史料最为丰富。
1933年9月18日,天一阁藏书楼东墙被台风吹坏,万卷藏书岌岌可危。这一时期的范氏后人已经没落,无力承担书楼的维修费用。10月24日,由鄞县文献委员会马廉、陈宝麟、叶谦谅等人发起的天一阁委员会成立,并向社会募捐,共同维修天一阁。为便于筹募,还在南京、上海、北平、汉口、杭州五地设通信处。至同年12月,就已收到捐款一万三千余银元,据天一阁委员会最后公布的数字,至1937年3月底,共收捐款两万零一百余银元。
1934年6月10日,藏书楼开始落架大修。在此之前,所有藏书已装入15只大木箱,贴上封条后搬迁至范氏诒谷堂,并由和族人日夜巡逻守护。这项浩大的维修工程包括更换屋柱、楼板,重铺地砖、翻盖屋瓦、油漆,左右墙壁由空斗墙改为方砖实叠砌墙,修理前后假山、池塘,在阁前建兰亭。维修所用木料,大多选用花梨、杉木、银杏,不用洋松。勾阑改用乌老雅绿石,堂前门及后挂面增加菱窗。中间八扇围屏式照壁门,内刻黄羲《天一阁藏》、外刻全祖望《天一阁藏》。阁板下的藻井由画师袁建人彩绘,大多仿自《营造法式》。撤除一楼木栅栏,二楼增设防盗,水溜用铅皮代替原先的木材。阁前水池上“天一池”三字集自于阁藏《纪泰山铭》,就是在这次大修时加凿上去的。
同年12月17日,书楼维修工程竣工。3天之后,陈宝麟、倪维熊等天一阁委员会委员联合工程股对藏书楼进行了验收。这次大修,共计耗资一万四千余银元(含尊经阁迁建、兰亭、碑林建设等费用),为我们呈现了今天所看到的天一阁样子。
陈训慈先生在天一阁过程中,曾数次来阁,其撰写的《谈四明范氏天一阁》发表于二十四年十一月《越风》第二、三期。在这篇文章中,有“拳拳乡献筹修建”、“故阁重新光书林”两个章节,对天一阁过程介绍得尤为详细。天一阁维修竣工之后,冯孟颛先生编纂的《天一阁方志目》、《天一阁藏明代试士录目》、《鄞范氏天一阁书目内编》相继问世,对天一阁的家产进行了盘点。
本版资料照片由作者提供
1934年天一阁藏书楼落架大修
如今的天一阁藏书楼
主讲人
应芳舟
1982年生,浙江普陀人,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馆员、宁波市政协特约文史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浙东地域史和宁波帮,公开发表论文十余篇,著有《一诺九鼎朱葆三传》(与钱茂伟教授合著)。
范钦回到故乡宁波之后,创建了天一阁藏书楼,时间大约在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间(1561-1566)。这座传统木结构房屋,地处潮湿的江南地区,受到风雨、虫蛀鼠啃、建材老化等深刻影响。如果说,藏书文化是天一阁的不朽灵魂,那么藏书楼就是其安魂之所。然而,藏书楼无法做到传承千载而金身不坏。自落成之日起,天一阁就开始了极为悲怆的保养与之,对书楼的维修,其实是人与建筑材料的老化速度赛跑。
天一阁藏书楼能抵挡住水、火、虫、兵等灾害,令人惊奇又惊喜地保存至今,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迹。自天一阁建阁至年间,平均约60年一修。藏书楼维修的主体力量,先期由范氏一族独力修缮,后期过渡到社会共同参与。历经多次维修,天一阁外观变化不大,范钦定下的建筑形制,诸如“天一地六”等,时至今日都没有改变。正因为如此,天一阁被称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
建阁以来的维修与经费
天一阁建阁以来,到底修了几次?乾隆帝《文源阁记》称天一阁“建自嘉靖末,至于今二百一十余年。虽时修葺,而未曾改移”。道光年间,天一阁族人自称“书阁建造历有年所,虽时经修理,总恐日久难支”。二十二年(1933)《修建天一阁募捐启》称“阁建于明,修于清”。以上观点,或称天一阁时常维修,或称天一阁维修始于清代。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时常维修当指小修小补,即日常保养。
书楼日常保养,需要一笔经费。范钦长子范大冲在继承其父藏书时,曾拨出自己的部分良田,以田租收入充作书楼的保养经费。可见,天一阁的这笔经费很早就有了。
随着书楼的老化和时代的变迁,天一阁在清代及以后,毋庸置疑地增加了维修次数。由于早期历史记载的缺失,关于天一阁修缮的统计只能求得一个大概。
有文字记载的几次维修
康熙二十五年(1686),范钦曾孙范光燮因病辞官归里,见房屋陈旧,便“葺天一阁诸屋,以安祖泽”。这是天一阁历史上有确切文字记载的第一次维修。范光燮一生参与修建不少公私建筑,如任嘉兴府学训导期间,修建启圣宫、文庙、希圣堂等建筑,回到故里后,兴建先人墓庄、修葺祠和藏书楼,做了很多有意义的事情。他还破戒引黄羲登阁,成为天一阁与外部学界取得联系的第一人。
道光九年(1829),范氏族人范邦等对天一阁藏书楼进行大修。这次维修工程,首先修书楼,之后还对天一池、前后假山进行疏浚、维修,整个天一阁面貌焕然一新。维修资金来源于祀田的节余经费,共计千余缗。缗是古代计量单位,一般每缗一千文。修缮完工数年之后的天一阁,交织着自然与人文之美的图景,在当时的文献学家叶昌炽《藏书纪事诗》中,被浓缩成“烟波四面阁玲珑”。
道光三十年(1850),天一阁有一次鲜为人知的活动。记载这次活动的不是纸质文献,而是一方普通的界石。这块界石现在嵌于天一阁藏书楼东首围墙,镌刻“天一阁道光庚戌荷月”十一个字。道光庚戌荷月是指道光三十年六月。此次不见其他文献记载,因而发起和参与维修的人员等历史信息均不详。从21年前天一阁刚进行过一次大修来看,此次估计是书楼保养、围墙修缮、假山之类,规模应该不会太大。
同治九年(1870),天一阁也进行了一次修缮。这次修缮是对战争造成间接的应对。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攻入宁波城,范氏族人避难逃入山中,游民乘机毁阁后墙垣,潜入书楼,“阁既破残,书亦散亡”。天一阁楹联蕴含的历史信息,向我们了这次被人忽视的维修活动。如今廊柱上有一副楹联,写的是“庋阁足千古,天下藏书此一家”。这副对联先后由姚伯昂、屠继烈书写,现在所见到的是著名园林建筑专家陈从周教授于1980年所书。屠继烈当年在书写楹联时,还有一段跋语,从跋语中可知:姚伯昂的楹联是他在宁波巡视考试时为天一阁书写,最迟在道光三十年(1850)就已悬挂,后毁于太平军攻入宁波的时候;同治九年,天一阁主人对毁损的书楼进行了修葺。
光绪年间,薛福成捐献俸禄维修天一阁。薛福成是晚清时期的家、外交家,同时也是一位文献学家。他不但为天一阁编过一部非常有学术价值的《天一阁见存书目》,而且还捐出自己的俸禄助修天一阁。薛福成于光绪十年(1884)至十四年(1888)任浙江宁绍台道,其间曾参与指挥清军击退犯浙法舰,取得著名的镇海大捷。可见,他参与天一阁维修当在这一时间段内。薛福成为天一阁维修、编目出力甚多,无疑是众多“官斯土者”中的一位突出代表。
期间社会的维修
二十二年至二十三年(1933-1934),社会人士为维修天一阁捐资出力,古阁旧貌换新颜。这次维修留下的史料最为丰富。
1933年9月18日,天一阁藏书楼东墙被台风吹坏,万卷藏书岌岌可危。这一时期的范氏后人已经没落,无力承担书楼的维修费用。10月24日,由鄞县文献委员会马廉、陈宝麟、叶谦谅等人发起的天一阁委员会成立,并向社会募捐,共同维修天一阁。为便于筹募,还在南京、上海、北平、汉口、杭州五地设通信处。至同年12月,就已收到捐款一万三千余银元,据天一阁委员会最后公布的数字,至1937年3月底,共收捐款两万零一百余银元。
1934年6月10日,藏书楼开始落架大修。在此之前,所有藏书已装入15只大木箱,贴上封条后搬迁至范氏诒谷堂,并由和族人日夜巡逻守护。这项浩大的维修工程包括更换屋柱、楼板,重铺地砖、翻盖屋瓦、油漆,左右墙壁由空斗墙改为方砖实叠砌墙,修理前后假山、池塘,在阁前建兰亭。维修所用木料,大多选用花梨、杉木、银杏,不用洋松。勾阑改用乌老雅绿石,堂前门及后挂面增加菱窗。中间八扇围屏式照壁门,内刻黄羲《天一阁藏》、外刻全祖望《天一阁藏》。阁板下的藻井由画师袁建人彩绘,大多仿自《营造法式》。撤除一楼木栅栏,二楼增设防盗,水溜用铅皮代替原先的木材。阁前水池上“天一池”三字集自于阁藏《纪泰山铭》,就是在这次大修时加凿上去的。
同年12月17日,书楼维修工程竣工。3天之后,陈宝麟、倪维熊等天一阁委员会委员联合工程股对藏书楼进行了验收。这次大修,共计耗资一万四千余银元(含尊经阁迁建、兰亭、碑林建设等费用),为我们呈现了今天所看到的天一阁样子。
陈训慈先生在天一阁过程中,曾数次来阁,其撰写的《谈四明范氏天一阁》发表于二十四年十一月《越风》第二、三期。在这篇文章中,有“拳拳乡献筹修建”、“故阁重新光书林”两个章节,对天一阁过程介绍得尤为详细。天一阁维修竣工之后,冯孟颛先生编纂的《天一阁方志目》、《天一阁藏明代试士录目》、《鄞范氏天一阁书目内编》相继问世,对天一阁的家产进行了盘点。
本版资料照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