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嘉兴美食> 文章内容

值得看!嘉兴秀洲传统美食大搜索2013年12月29日星期日嘉兴美食

※发布时间:2013-12-29 12:22:25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中秋小长假刚刚过去,国庆长假近在眼前,而中国的节日总是和食有着不解之缘。巷口的一碗馄饨、老大爷卖的鸡蛋糕、刚出炉的芝麻烧饼、清晨飘来的羊肉面香味……这些味佳肴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成长,大家对童年的怀念。

  小长假三天,本报记者兵分几,到秀洲区各镇大街小巷为读者寻觅传统食。它们有的已有上百年历史,有的早已闻名远近,还有的藏在“深闺”人未识。你不必为错过中秋假期而懊恼,国庆7天仍可以去大快朵颐。

  最人气食:杨阿六蒸缸羊肉

  品尝地:新塍镇对面

  身世:新塍洛东羊肉在上世纪40年代就已经出名,当地谚语流传:清明边割青草,七月半开羊刀。有着26年历史的杨阿六羊肉店,不仅用料考究,而且羊肉都是采用蒸缸烧出来的。

  现场:一入秋,新塍镇的羊肉就火了起来。昨天上午7时许,记者慕名来到新塍镇的“杨阿六蒸缸羊肉”店,还没走进去,一股香气便扑鼻而来。只有十来个平方米的小店内已经坐满了客人,一块块枣红色的羊肉在食客的碗里泛着油亮的光泽。

  “这几天生意很好,一天能卖掉两三头羊,中秋节那天我们用掉6头羊。”今年63岁的店主杨德生一边忙着下羊肉面,一边笑着告诉记者,店里的羊肉全部选用本地农民用草料喂养的山羊,再配上红枣、枸杞、老姜、辣椒、黄酒、天然香料、酱油等原料。杨德生说,他每天要花6至8个小时来炖羊肉,这样用文火慢慢炖出来的羊肉才酥嫩入味。

  推荐指数:★★★★★

  最传奇食:“公泰和”糕点

  品尝地:王江泾镇长虹公园边

  身世:据史料记载,1865年(清同治四年),有个叫张竹溪的青年来到王江泾镇,在一里街开设“公泰和”南货店,“公泰和”由此诞生,至今已有百年历史。

  现场:“,今天又要加班了,江苏一位客人预订了100份荤米糕。”“好嘞,没问题。”中秋小长假里,王江泾公泰和食品有限公司的几名糕点师傅十分忙碌,不仅各式月饼卖得好,各种糕点也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购买。

  栗酥、桃酥、袜底酥、月饼、荤米糕,凭借着百年传统工艺,“公泰和”的“三酥一饼一糕”受到不少市民的喜爱,在每年莲泗荡网船会期间,这些传统糕点更是成为游客们馈赠亲友的佳品。“这里的芝麻栗酥吃起来十分香糯,不腻也不黏,我爸妈很喜欢吃。”专程开到王江泾镇购买“公泰和”糕点的金先生告诉记者,他曾经看到过芝麻栗酥的制作过程,要经过配料、甩坯子、熬糖等多道工序,而且全部由工人手工制作。

  推荐指数:★★★★

  最实惠食:老王猪油大饼

  品尝地:新塍镇新洛

  身世:18年前,从仙居老家带来的做饼手艺

  现场:“老板,我要两个,不加辣!”昨天早上8时30分,一个戴眼镜的年轻人对俯身往炉内贴烧饼的师傅说。这是一家夫妻共同经营的大饼店,做饼师傅王卫星和他的妻子郑彩珍都是仙居人,来这里已有18年,从老家带来了一手做大饼的绝活。一份大饼油条,按大小定价3到5元不等。郑彩珍手脚麻利地将猪肉、葱花和一大坨猪油裹进面团,做成饼坯,并撒上一层黑芝麻。

  就是这种看上去很普通的大饼,据说中秋小长假这几天卖“疯”了,每天要用掉50公斤面粉。很多从嘉兴和盛泽赶来的顾客将小店围得水泄不通,很多人一买就是半打。住在大饼店附近的一位阿姨告诉记者,这里的猪油烧饼她已经吃了很多年,一口咬下去十分酥脆,满口的芝麻香。亮晃晃的猪油从饼皮上渗出来,油而不腻,加上店家自制的辣酱后,口味更是与众不同。

  推荐指数:★★★

  最怀旧食:鸡蛋糕

  品尝地:王店镇花园

  身世:老师傅卖了几十年,不记得是祖上哪一辈流传下来的“秘方”

  现场:黄澄澄的鸡蛋糕,散发着悠悠的香气,轻轻咬一口就能吃到浓郁的赤豆沙,王店镇花园一个卖鸡蛋糕的小摊勾起了很多人童年的回忆。昨天上午,市区几位“80后”结伴赶来,指明要吃这家店里的鸡蛋糕。市民周小姐边吃边说,她小时候住在王店镇,以前吃过鸡蛋糕,搬到嘉兴后就再也没尝过,趁着中秋小长假回老家过把瘾。

  烤鸡蛋糕的容器分为一个个小格,舀上一勺面粉,拌入白糖、红豆沙和猪油,等面团慢慢烤熟后翻倒过来,一枚金黄的鸡蛋糕就成型了。据说这家店的红豆沙是师傅亲手制作的,比外面卖的更香甜。周小姐和她的朋友说,他们喜爱的不仅仅是鸡蛋糕的口味,更重要的是由此带来的那种好的怀旧感觉。

  推荐指数:★★★★

  最传承食:“蟹叉三”相传已三代

  品尝地:新塍镇新洛广胜桥边

  身世:“蟹叉三”馄饨在秀洲区早已妇孺皆知。“蟹叉三”是新塍人土话里“鲜得很”的意思。主人姓陈,原籍江西丰城,清末挑着馄饨担流徙嘉湖,70多年前,日本人来时,从乌镇逃到新塍镇开馄饨店。没有招牌,包馄饨、煮馄饨都在店堂里,“蟹叉三”馄饨从陈法观的祖父、父亲到他这一辈已三代传授。

  现场:“听说新塍有家很出名的馄饨店……”昨天,记者来到新洛上四处打听,话没说完,有人冒出一句:“你说的是‘蟹叉三’吧?走到前面,桥不过就到了。”这是一家连招牌都没有的小店,小到面积不足30平方米,外面支一口热气腾腾的铁锅,里面容纳客人就餐的只有4张桌子,上了年纪的老板和几名伙计正在忙进忙出。此时已接近上午10时,其他早餐店都已很冷清,可“蟹叉三”店里依然坐满了人。记者数了一下,这么小的店堂,已经坐了19名前来品尝味的食客。

  “现在还能吃上馄饨,你快去找个座位。”就在记者四处打量店铺时,来自市区的小何点了两大碗馄饨,招呼着同事。小何告诉记者,她和同事是慕名前来的,由于上耽误了些时间,所以来晚了。听说这里的馄饨一般只卖到上午9时,她和同事便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前来,没想到还真幸运。

  鲜嫩的猪后腿肉,包在手工擀的面皮里,水煮后,浇上肉汤,撒点葱花和蛋皮,一碗香喷喷的馄饨便端了上来。由于客人较多,所有馄饨基本都是现包、现烧、现卖。店老板陈法观告诉记者,中秋节放假,店里的生意比平时还要好,每天都要卖出去200多碗。

  推荐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