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人文的提炼、宣传和,既能反映地方的历史传承和文化底蕴,又能体现地方的时代特征和人文价值追求,也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和一种文化自觉。自去年下半年,嘉善县委提出打造“善文化”人文品牌的这一后,在全县面上挖掘和传承地方文化,宣传、和“善文化”,深入广泛地开展“善文化”的宣传、讨论、普及、教育、践行等系列活动,结合全省正在开展“我们的价值观”大讨论活动,推进思想建设,把“善文化”打造成为嘉善人文和县域文化的核心品牌。
“善文化”的嘉善印迹
嘉善,既有“嘉善”之善名,又有丁宾、袁黄、陈龙正这样的思想家和实践者,更有与人、戒恶,以和为贵、以善为美的“善文化”的内在基因和历史积淀。
裸捐尚书—丁宾
要追溯“善文化”的嘉善印迹,首先应当铭记的就是丁宾。丁宾,字礼原,晚号改亭,浙江嘉善人。为纪念他,人们将他世居的六塔改名丁家栅。丁宾发愿做善事的时候,距离嘉善建县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此时,袁黄刚刚受了云谷禅师的,正努力实行功过格,希望用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而钱士升、魏大中、陈龙正这些后起之秀还尚未出生。
丁宾是嘉善历史上第一个人。万历十五年和十六年,嘉善大,因丁宾的救助,数万人得以存活。万历三十六年(1608)嘉善又百年不遇的,丁宾令侄子丁铉率家人代为赈济乡里。天启二年(1622),他捐腴田百亩给嘉善学宫,作为膳养造士之费。天启五年(1625),他又捐粟三千石以赈贫民,捐银三千两代贫户交纳赋税。据陈龙正的统计,丁宾一生为做善事,前后捐银达三万余两。三万两,粗略算下,应该不少于今天的一千万元。丁家的祖业比较殷实,但丁宾不仅连祖业悉数捐出,甚至借钱来赈济乡民。可以说,丁宾是嘉善历史上第一个裸捐的人。
“善文化”思想大成者—袁黄
袁黄(1533-1606),嘉善县魏塘人。初名表,后改名黄,字庆远,初号学海,后改了凡,后人常以号“了凡”称之。袁黄是“善”的理论诠释者,是迄今所知中国第一位具名的善书作者,是江南运动的者。袁了凡的代表作《了凡四训》是善书中的经典之作。是全书的重点和旨,“积善篇”阐明了善的含义、的标准、的道理和方法。该篇用10余个事例说明10个最基本的方法:即与人、爱敬存心、之美、劝人、救人危急、兴建大利、舍财作福、护持、尊长、爱惜物命。袁了凡也是一位慈善活动的积极实践者,一生致力,袁了凡提倡以记“功过格”的方法,即把每日所做之事,按其增减记数,“隐恶”、“迁善改过”,进行自律,规范自己的行为,达到、完善人生的目的。
同善会馆建立者—陈龙正
陈龙正(1585-1645),初名龙致,字惕龙,号几亭,嘉善人。明朝崇祯七年(1634)进士。陈龙正是“善”的实践者,是江南民办慈善组织的开创者。明末江南自然灾害频繁,陈龙正致力于救荒,主张须“六先”,即先示谕、先请蠲、先处费、先择人、先编保甲、先查贫民;还有“八宜”、“四权”、“五禁”、“三戒”等等。明末江南,地方乡绅发起以济贫为目的同善会,常年举行救赈贫民的活动。明朝崇祯十四年(1641年),陈龙正在嘉善建立了同善会馆,作为经办善业的常设机构和公所。同善会馆是江南最早兴起的民办性慈善组织,在我国民间慈善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它是近代中国慈善组织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