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乌镇:水乡人家尽枕河嘉兴人文历史

※发布时间:2013-8-17 11:21:33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游过杭州西溪,再游嘉兴乌镇,发现同为江南水乡,乌镇与西溪却完全不同。西溪是瘦削清减的仙子,美得清雅出尘;乌镇是活泼喜乐的渔女,美得亲和。在一个明媚下午,摇过水,行过小桥,穿过青石巷,游览了乌镇,发现她的美丽与生俱来,不愠不火、不浓不淡、不娇不蛮,是那么的恰到好处,让人欢喜。

  认识乌镇,是从景区大门外的一尊雕塑开始的。

  那是两位蓬头赤脚、衣袂飘然、笑意盈盈的神仙,一位手持莲叶与荷花;一位手捧竹盒,盒中蝙蝠欲飞,腰间还挂着一个酒葫芦。原来,这是乌镇的和合二仙,象征着“和合美满”,这几乎是所有中国老百姓眼里的好日子。在乌镇,连神仙也变得如此俏皮可喜,还未进入景区,就先拉近了与游客的距离。

  历史

  导游解说后,我才知道这里仅是乌镇的一部分。原来,乌镇被两条十字形的内河水系分成东南西北四个区块,当地人称东南西北栅。我们的行程从乌镇西栅景区开始。

  西栅景区纯木制的大门飞檐走壁,雕花精美,檐上蹲着神兽,还有几只跃过龙门的鲤鱼;门楣有“西环浙水”四个大字,四周雕花环绕,松竹梅兰、大象、神鹿、喜鹊、仙翁等,雕工精美,造型却是稚拙浑朴。

  要深入乌镇西栅居民的生活中心,得乘船经水抵达彼岸。船有摇橹,也有电瓶船,水很短,岸边垂柳依依,白墙黑瓦的木屋枕河而建,接踵相连。还没看够美景,懵懵懂懂就到了岸上。

  甫一上岸,一家船坞吸引了我。几艘初步完工的小船在晒着太阳,船坞的工人忙活着,根本不理会我好奇的目光,有几位当地的老人在船坞旁的凉亭里聊天,他们周遭穿梭来往的游客,一派气定神闲、怡然。

  也许,乌镇的历史太久远了,这里人文丰厚,将军、英雄、文人、大商贾,代有才人。乌镇已习惯了人们关注的目光。

  导游介绍,乌镇东边的谭家湾古文化遗址考古表明:大约7000年前,乌镇的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了,也就是从新石器时期开始,乌镇始有文化,且至唐朝正式有“乌镇”之名。

  文学大师茅盾曾在文章中这样介绍乌镇的由来:“我的家乡乌镇,历史悠久,春秋时,吴曾在此屯兵以防越,故名乌戍,何以名‘乌’,说法不一,唐朝咸通年间改称乌镇。”

  所以,乌镇的河水流经千年,载走多少浮沉、悲欢离合,以及繁华枯荣,那黑黑的河泥里,埋葬着多少乌镇的故事,又化作乌镇人的。怪不得,乌镇人那么大气,任五湖四海的陌生人在他们生息之地走来走去,却依然是乌镇自己。

  民俗

  要说自然风光,乌镇远不及西溪之秀美清雅;要说人文,乌镇亦不及西溪之风流。但乌镇美的是俗世,是那些烟火民风中的质朴温暖。

  在乌镇,印象最深刻的是专属于乌镇、保存完好又自然展现的民风民俗。

  蓝印花布、木雕竹刻、手工酱园、三白酒、麻糍、皮影戏、天下第一锅……行程中,乌镇的生活,也如乌镇的河流一样,在眼前流动起来。

  创始于宋元泰年间的宏元泰染坊还保存在那里。染坊内,高高的架子上,挂着各色染布,红黄蓝紫,最多的还是蓝印花布,是各种花草图案,密密簇簇的。这些花布,垂在阳光之下,晾晒的仿佛不止是乌镇的风情,而是一种怀旧的中国风。

  穿过晾晒染布的庭院,就是染布作坊。乌镇人就在作坊里现染了蓝印花布,挂起晾干,立时可取。他们突破了传统的印花范围,将一些可爱的人物也印染在白布上,吸引着游客购买。

  从宏元泰染坊走出来,一上还有乌镇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