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嘉兴美食> 文章内容

嘉兴美食仓前羊锅节昨日开锅 掏了27年羊锅的人给你讲讲羊汤江湖

※发布时间:2014-11-12 23:27:48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11月11日,第九届仓前羊锅节如期开锅。自2006年开始举办,羊锅节累计接待游客近300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2.5亿元,成为长三角地区规模大、参与度高、影响力广的一项节庆活动。

  开锅仪式的活动延续“爱心”主题,落户仓前的新居民、创业者、空巢老人、低保户将一起为羊锅宴开席,仓前本土舞龙、舞蹈队伍还会现场表演助兴。

  羊锅村里弥散着温暖的羊膻味,俘获着每一个空洞的胃。食客们从四面八方驱而来,把双向单道的村堵成了周五的中河。每年的这个时候,羊锅故事都在如期上演。

  历史

  葛巷村光阴

  倪小明家的后厨里站着两只一米五高的木制“淘锅”,锅底不时添进煤炭保持火力。20多只羊被对劈成两片,整齐地码在每只锅中,已经煮了4个小时。他捞出半片整羊,切片、上桌,长勺舀出的浓汤,倒进了堆满羊杂碎的锅里。

  倪小明50岁了,这勺羊汤,比他的年纪还大。

  倪家的旧居在文一西北侧的葛巷村,如今已是一片新楼盘。儿时的外有一口石块垒成的深井,井边栓着几根麻绳,钩连着井底的坛子。

  夏天一过,倪小明就跟着父亲把井底的坛子捞上来,解开扎好的口子,晃出里面清凉的羊汤。按照中国人的饮食习惯,羊肉属温补食物,夏天消费量骤减。“羊汤浸在井水里,整个夏天都不会坏,天凉了捞出来加水加料继续煮。”

  在没有冰箱的年代,井水成了老汤的唯一依赖。“我从小就没见我家的井枯过,记得奶奶说60年代大干旱,很多井干了,河里能走人了,只有我家的井还有水,附近村民都来我家打水。”

  这口井,老得连倪小明的奶奶也不知何时挖的,大概是倪家祖辈开始熬出第一锅羊汤的时候就在了。羊锅的味儿,比他家的老井还要老。

  余杭本地文史工作者葛犇程考证过,“掏羊锅”在仓前有100多年历史了,能追溯到的“羊锅祖师爷”唤作“冬坡老人”,而真实身份已无从查证。

  冬坡老人生活在清末民初的葛巷村,村里有很多农户专从事活羊收购、羊肉屠卖的活计。冬坡老人以卖红烧羊肉为生,生活过得清苦。过年时,他把家里的山羊杀了做红烧羊肉,羊肉下锅了才发现没钱买酱油,只好放些盐将就一下做成白切羊肉,然后拉到仓前街上卖。没想到这种只加盐的羊肉口味独特,大受欢迎。

  于是,冬坡老人干脆只卖这种白切羊肉,还取名为“冷板羊肉”。后来,他的生意越做越大,村里养的羊都卖给了他。剩下的羊杂丢了可惜,冬坡老人就全放到大铁锅里,用煮过羊肉的汤来炖,请全村人一起来吃,掏出什么就吃什么,这便是流传至今的“掏羊锅”。

  故事

  羊锅的复兴

  葛巷村的村民们跟着冬坡老人学手艺,逐渐把羊锅发扬光大,引得整个余杭都趋之若鹜。羊锅一代代传下来,甚至还演绎出乾隆御书的故事。据说乾隆微服出行,在仓前遇到卖羊肉的羊老三,后者一时找不到足够的羊肉招待,只好把汤里的羊杂碎掏了出来。大饱口福的乾隆御书“羊老三羊锅”,自此羊锅成为了“御锅”。

  掏羊锅的本事,就这样渗透在葛巷村每个人的血液里,每一代的羊锅好手们似乎一拿勺就会掏了,甚至不用专教授。

  在倪小明小的时候,由于各种原因,村里卖掏羊锅并不兴盛,传承手艺的人家不多。因为父亲一直靠羊肉买卖为生,他一出生就开始看老爸杀羊、做羊锅了。从懂事起,他就帮父亲打下手,从准备食材到下锅、起锅,在潜移默化中练了十多年手艺,又好像从来没正式学过,自然而然地就会了。

  直到23岁之前,倪小明都不知道自己会以羊锅为生。19岁刚出来工作的时候,买了货跑货运,但是发现做货司机赚的辛苦钱远不如做羊肉买卖,便回心转意了。从小的熏陶让他根本就不必从头学,上灶台就会掏了。

  2006年,葛巷村里还有十多户人家在掏羊锅,仓前镇在仓兴街上临时搭建了一排铺子,操办了第一届羊锅节。大家准备了一个星期,在各自家里做好,装在桶里去贩卖,天天都销售一空,获得追捧。

  打那之后,羊锅的味一传十、十传百,不时有各地食客特地来村里掏羊锅,村民们直接在家里摆开了桌子。第三届羊锅节时,则搬进了现在的羊锅村,重拾手艺的村民越来越多。

  手艺

  木片淘锅山羊肉

  如今,旧居外的老井早已被填,倪小明搬到现在的羊锅村已经有7个年头,羊锅节也办到了第九届,新的羊锅村正在兴建。不久的将来,村里二十多家羊锅店就会搬到文一边上,交通更加便利。

  唯一不变的,是父亲传下来的老汤。

  倪小明每天都往汤里加水加料,到了夏天则放到冰柜里保存。“仓前羊锅还是用很原始的做法,前几辈人怎么做,我们还是怎么做,可以说五六十年前的味道跟现在没有多大差别。”

  在整个羊锅村,每家羊锅用的还是仓前本地制作的木片淘锅,切的还是精选的山羊肉,加的还是原始的配料。所谓淘锅,就是用木板把铁锅围一圈,灶头下面烧的火力要又足又稳。

  过去葛巷村户户养羊,现在则是来自龙游的山羊,安排了专人挑选合适的活羊。一般用一两岁、20公斤左右的母山羊,并通过定点屠宰场检疫合格后进村加工。“挑羊的个个经验丰富,如果羊脸上的毛翘起来,又黄又粗的,羊肉膻味就重了。”

  倪小明说,因为每只羊的年龄不一,肉质硬度有差别,羊肉要凭经验选不同的时间下锅,最后整锅煮满4个小时,味道就完了。

  精挑细选的羊肉,都被投入了羊老大各家的陈年老汤,羊锅好不好吃,关键就在这汤上了。每家在基本的配料之外,都有独的调料秘方,添在锅里煮,同样的羊锅又会吃出独特的味道。比如倪小明家的羊肉味道比较酥,吃在嘴里有点黏度,有些羊老大煮的羊肉略有点硬,吃起来很有嚼劲,满足了不同的口味需求。

  最后,羊锅上桌,一锅老汤煮着羊杂碎,下面小火长煮。周围是一盘盘冷板羊肉、羊脚爪、羊头骨、羊肾等,让食客们从羊头一直掏到了羊脚。

  【涨姿势】

  掏羊锅早知道

  价格:

  羊锅有大、中、小三种,分别为660元、480元、280元。两三个人可以点小份,除了羊汤,有骨头、羊肝、羊肺、羊肠、羊肚,外加熟羊肉七两,羊脚七两,羊血汤1碗,4份蔬菜。

  出行:

  1.公交:武林乘坐506到余杭街道,转至仓前;古荡中心站乘坐346到余杭街道,转至仓前;311由蒋村公交站始发至朱庙站下,到达羊锅村口。

  2.自驾:自古墩始,沿文一西向西行驶,至绿汀左转,大约20分钟。

  3.短驳专线:羊锅村口羊锅村内。(首末班时间详见站牌)该条专线开通时间为:10月31日12月31日。

  去仓前老街寻旧梦

  【江湖帖】

  仓前最出名三样事,粮仓、蚕桑、杨乃武和小白菜。

  现在去仓前,除了掏羊锅,还可以逛逛老街、章太炎故居和余杭四无粮仓陈列馆。

  江浙名镇多有水穿过,乌镇、西塘、南浔皆如此,仓前的气象要不一样些。因为穿境而过的是余杭塘河,水上泛的不是小舟,是漕船。余杭塘河古称运粮河,又名官塘河,流经余杭镇、仓前镇至杭州,汇入京杭大运河。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塘河南岸都是桑树,居民种桑养蚕,还有人在掘河泥做营生卖到各地,塘河日夜都有船只行驶,热闹得不行。

  仓前老街就是仓前塘,东面的一段已然拆完,独留西面一段贴着余杭塘河。

  街窄处约3米,宽处约5米,临街的二层木结构房子都上了年头。老街上名号最响亮的老房子,就数章太炎故居了。说是章太炎故居,其实应为章氏故居。章太炎1869年生于此,但在太平军来到之前,老宅已建有三进房子,初年又增建一进。

  章家的老宅坐落在全镇的中心,仓前塘岸,坐北朝南的临街建筑,由前厅、正厅、卧室、书房、厨房等组成,建筑面积大约800平方米。

  章太炎曾祖父一辈资财百万,是一方巨富。祖父和父亲都是饱读诗书还颇通医术,并热心地方善事。章太炎自小随外祖父习孺业,16岁受父命赴余杭县应童子试,因患眩晕症未及考试,此后便决意科举,专心研读经史。1891年,父亲去世,22岁的他便离家到杭州西湖边的“古经精舍”向俞樾学习,至此告别仓前。

  章太炎故居不收票,修整的颇为完整,很值得一看。

  老街走到底,是余杭四无粮仓陈列馆。很多人都不知道这是一座集粮仓文化、粮油文化和粮食廉政文化于一体的专业陈列馆,为浙江省文物单位,

  1953年,余杭粮食职工创造了全国首批“无虫”粮仓,改变了“粮食生虫、自古难免”的约定俗见。1954年,在“无虫”的基础上又创建了以“无虫、无霉、无鼠、无雀”为主要内容的“四无”粮仓。

  到了仓前镇上一打听,大家都知道四无粮仓。工作人员介绍,整个陈列馆最核心的区域就是地垄木板仓。整个粮仓的建筑原本是个大户人家的宅子,原名义园,建于清道光九年,1950年改建成粮食仓库,属原余杭县仓前镇粮库第一分仓,一直储粮至上世纪末。

  地垄木板仓就是老式的粮仓,全木结构,地板离地面约有56厘米,是为了防霉防潮。当年为了在这木结构老房子中实现“四无”,余杭的粮食职工不仅要摊晒稻谷,还要将整个木板的缝隙细细剔过,挖除虫卵后涂抹石灰。地垄木板仓被完整地保留下来,非常值得一看。周笑纹

  浙江羊肉地理:红烧白切两分天下

  □时报记者 方舒

  在山环水绕的浙江,吃羊是一番绵柔的滋味,特别是秋冬时节,湿漉漉的天气由凉转寒,羊肉菜肴在各大饭店纷纷推出,暖人身心,正是中国人讲究的“食医合一、饮食养生”。《本草纲目》中记载,羊肉“暖中补虚,开胃健力,滋肾气,养肝明目”。

  说起浙江哪儿的烧羊肉好吃,掰起十个指头也数不过来。杭州境内就有专掏羊锅的仓前街道,以及以红烧羊肉著称的运河镇两处羊肉圣地。周边地区还有南浔练市镇的酱羊肉、德清新市镇的羊肉配黄酒、诸暨草塔镇的白切羊肉和羊骨头汤,等等。

  临平、运河镇、德清新市、桐乡等地的羊肉,都出自于一种被称为湖羊的绵羊。

  南宋初年,北方农民南迁时带了好多活的蒙古绵羊,它们被放养在太湖周边,享用着丰的水草,逐渐适应浙江没有草原的,变的适应圈养,演变成了现在的“湖羊”。至今依然可以看出它们的蒙古血统:短脂尾,头狭长,公母均无角,鼻梁隆起,耳大下垂,肩胸不够发达,雪白。

  在湖羊来到江南地区之前,浙江地区因为多山地丘陵,因而主要养殖山羊。如今在浙江省内,山羊和湖羊已成两分天下的态势,大致以钱塘江为分界线。

  钱塘江以南的浙南地区以及浙西南地区,因为山区偏多,所以养殖山羊,而且主要是土种山羊,以及5到10年前从南非引进的波尔山羊。而在钱塘江以北的平原地带,主要养殖以湖羊为主的绵羊。

  撇开口味天下大同的火锅涮羊肉和烤羊肉串不说,羊种导致了食材的差异,使得浙江大致分为红烧与白切两大烹饪体系。湖羊的膻味较淡,尤其相对于山羊来说,而且湖羊的肉质更加细腻油滑,更适合油焖瓦煨,因此杭嘉湖一带的羊肉特色小镇,多以取材湖羊的红烧羊肉著称。

  山羊肉相对更紧实,较适合白切,中南部如诸暨的草塔镇和东阳的千祥镇,就精于蘸酱吃的白切肉。杭州地区同时坐拥“白切肉”的仓前街道和“红烧肉”的运河镇,真是把两边的便宜都占着了,对于饕餮食客来说不失为一桩暗爽的事。

  【食浙里】

  余杭运河镇:运河镇的红烧羊肉,因其颜色红又叫“红羊”。一般选择80至90斤的优质湖公羊为原材料,与葱、姜、桂皮、花椒、冰糖等配料同煮,以及各家秘不外透的秘方配料一起,投入到一口大铁锅焖制而成。烧火柴必须用老柴,羊肉得焖够4个小时,最后出锅时闻起来羊膻味很淡。

  线:秋石高架临平大道东湖北运河镇

  南浔练市镇:作为湖羊生产养殖,“家家养湖羊,户户有存栏”,练市有着“红烧羊肉第一镇”的誉,最有名的要数酱羊肉了。酱羊肉依照古法制作,用土锅土灶加柴火的基础上,将羊肉切成大块入锅加之黄酒、酱油、食糖、红枣、姜等佐料烹饪。

  线:绕城高速练杭高速练市出口练市镇

  德清新市镇:新市人历来在秋冬季节有吃羊肉的习惯,一碗羊肉、一壶烫热的黄酒,浓缩了新市传统的饮食文化,成为当地百姓秋冬季节餐桌上的必备食。古镇街头有大小羊肉铺子近百家,其中以创办于清末的百年老字号“张一品”最为出名,现在正在举办一年一度的羊肉黄酒节。

  线:绕城高速杭练高速新禹县德桐线新市镇

  桐乡乌镇乌镇羊肉素有盛名,选料十分讲究,一定要以当年的“花窠羊”即青年湖羊为原料,这种羊肉肉嫩脂肪少,皮细洁多膏,佐料一般有萝卜、酱油、黄酒、红枣、冰糖、老姜等,须先用大火、再用文火烧煮,一般要煮上一个晚上。温一碗黄酒,观景、品味,来过便不曾离开。

  线: 绕城高速练杭高速申嘉湖高速姚太县乌镇

  嘉兴新塍镇:选用当地山羊肉,当地流传着“七月半开羊刀,清明边割青草”的说法,就是农历七月半过后开始杀羊,清明过后割草肥羊。以蒸缸烧制而突显味醇、香浓、肉酥的特点,以山羊为原料,桂皮、茴香、生姜等为辅料,精心烹制而成。

  线:绕城高速练杭高速申嘉湖高速申嘉新连新塍镇

  诸暨草塔镇:草塔羊肉在吃法上全是白切蘸调味。据当地史料记载,诸暨最兴旺时出现过上百家羊陶,草塔就“三分天下有其一”。每当入秋后,羊肉的销量大增。“羊骨头”已成为草塔除羊肉之外的另一张招牌,啃着羊骨头上的鲜酥肉,吮吸骨腔中的髓汁,再喝上一口米酒,嘴里留香,回味无穷。

  线:绕城高速沪昆高速西二环望云西草塔镇

  东阳千祥镇:千祥的羊肉特点在于脂肪少、瘦肉多、膻味小,肉质鲜嫩多汁,羊膻味很淡。羊肉用当地放养的山羊作为原料,一般取七八公斤的幼山羊宰杀,加上各种香料煮熟,切片上盘后,蘸着东阳土酱油吃。

  线:绕城高速沪昆高速诸永高速南下线千祥镇

延伸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