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人文历史看懂上海:曾经风浪的马当

※发布时间:2014-4-29 9:22:50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马当是与淮海中相交的一条窄窄的马,虽然地理极其优越,但在很长的时间里,却不被人注意。随着一幢幢充满现代感的高楼拔地而起,各种高档消费会所、商场的入驻,一向低调的马当,也猝不及防地变得时尚起来。

  每周论坛精选

  开篇之前,老规矩,发布一些论坛上老朋友发的精彩帖子和问题。

  “@陶坚”问:“有人晓得,老城厢的上海市实验小学么?一个深藏不露,却与著名的景山学校南北呼应的历史名校”。“@wy-lu” 回忆说,“实验小学是当时上海唯一一座有游泳池的学堂,尽管游泳池很小...”。

  如果哪位师傅晓得这所“实验小学”更多的历史,不吝赐教!

  “@风清月朗”请大家帮帮忙:

  我的老房子在杨浦区平凉福禄街,以前叫八埭头,听我父亲讲,还有六埭头,九埭头。我从小是住在三。请帮忙查一查他们的来历,谢谢!另外,还有一块地方是老建筑,叫厚德里,房子规模大,又漂亮。

  有谁知道它的历史背景么?当然,还要再次感谢大家对《看懂上海》的关心!

  —————————————————————

  在上海的马中,马当算是一条很不起眼的,它北起金陵西,迄于徐家汇。说起来马当也是算是有些历史年头的。它筑于1898年,初起名“狼山”,1906年,又以法国驻沪总名改称,“白来尼蒙马浪”,1946年,汪伪接收租借,以江西省地名“马当”命名,改称为马当。

  “白来尼蒙马浪”,则名字读起来,龊克得来要命,老上海也习惯叫它,“马浪”。

  (图:旧时的霞飞、白来尼蒙马浪口)

  既然这里过去是法租界,找来原名看看:“Rue Brenier de Montmorand”。Brenier de Montmorand是谁?有两种可能,淮海过去叫霞飞(Avenue Joffre),这个“Joffre”大家都知道的,是法国元帅。那么,马当原来的名字,很可能也和法军有关,Antoine François Brenier de Montmorand,法国第一帝国时期荣誉军团的将军,创立了第三军团。

  还有一种可能,1906年开始用的“Brenier de Montmorand”的名,取自同治三年,法国驻沪总Brenier de Montmorand Vicomte,当时的文献中,就翻译成“白来尼”。此人在光绪二年(1876年)至光绪五年,又出任驻华全权公使。

  马当被开发之前,是一条以老式石库建筑为主的居民密集的老马,在当地老居里,向来把马当分成,南马当与北马当,以合肥为界。

  在合肥与建国东之间的马当,曾经被棚户区的扩张所梗阻,南北互不贯穿,陌生人找到这里常常会迷糊,明明是相邻的牌号,却要从黄陂,或者淡水绕行过去后才能找到。

  南马当虽然也有石库建筑,但两边的房子破败,与石库房子夹杂着年代不很久远的西式新式里的北马当,形成了“上只角”与“下只角”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现在的马当,一幢幢充满现代感的高楼大厦,各种高档的消费会所和商场,使这条一向低调的,猝不及防地变得时尚起来。

  宠辱不惊的马当,在过去的岁月,承载它们痕迹的,便是这条上默默伫立着的老房子。又因为地处管辖相对“宽松”的法租界,当时许多中国党人和外国人就利用这一条件,积极从事各种组织活动,马当上风浪不断,却始终声色不动。

  其中,最有名的要属一条叫做“普庆里”的石库弄堂——在马当306弄的弄口,挂着“大韩临时旧址”的招牌,大韩临时,就曾在这条弄堂内的4号——换句话说,如果真要考证历史,那么,他们国家的历史,应该往前再推26年,从上海的马当算起。

  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将朝鲜变成为日本的一部分,总督府成为朝鲜的最高机关。1919年3月1日,朝鲜人民组织了反对日本的“三一起义”。起义失败后,大批朝鲜爱国志士、运动领导人上海,继续组织反日运动。

  1919年4月11日,朝鲜运动领导人李承晚、金九等人,在上海法租界马浪普庆里4号,成立了“大韩临时”。1919年,为大韩元年,从这年的4月开始,大韩临时,历经13任总统,10任总理,在中国一直存在了26年,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大韩临时,才迁回现在的首尔。

  在这26年中,从1919年到抗战爆发,大韩的历任总统、总理,都在马当上的这条弄堂里办公。抗战爆发后,大韩临时,随南京国民迁到了重庆的綦江县,并一直到抗战结束。

  大韩临时在中国期间,得到了当时国民的大力支持,帮助韩国临时训练军事人员,组织韩国光复军,共同的抗日。

  尹奉吉和金九策划刺杀日军司令白川义则,也是在马当策划,并得到了中国人的帮助。被称为韩国“国父”的金九,在尹奉吉事件后,得到了上海工商业者的支持,掩护至嘉兴南北湖避难。

  大韩临时,被称为“韩国民族运动的圣殿”,经常有韩国人士结伴成队前来参观,他们中有在职总统、在职和在职国务总理等。几乎每一位来上海的韩国人都要到这里来“朝圣”一番——比较有趣的是,这个韩国人的“圣地”,离我们党的红色圣地,“一大会址”,直线距离只有200米。

  从旧址往南,在原马当404弄1号(现已拆迁),曾是高丽小学,至此的韩国孩子,当年就在这里上学,小小的天井里立过一个篮球架,那篮球架一直立到房子被拆除的那一天。

  马当上不仅有,这里还有不少文化名人的旧居。比较密集的一处,就是位于马当278弄的“西成里”。西成里的16、17号,就是书画家张大千和他的长兄张善孖的旧居。

  1923年因家道中落,24岁的张大千从四川内江来到上海,寓居在这里,兄弟两个的天井和客堂都是打通的。17号楼下的客堂间,是兄弟俩的画室,取名为大风堂。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张氏兄弟举家迁往苏州网师园,不久又迁回了老家四川

  16号是一幢典型的两上、两下石库房子,屋面铺设着青色蝴蝶瓦,外面有高高的围墙。楼下正中一间是客堂兼卧室,后面是灶披间。客堂上层,即前楼,住着当时已蜚声画坛的黄宾虹。于是,一上一下,两个年龄和名声相去甚远的画家,在此结下,彼此成了好朋友。

  我们曾经在高安一篇中介绍过的著名影星上官云珠,当年也在西成里的40号短暂住过。而278弄的63号,曾是作曲家、国家文化部副部长周巍峙,青年时期的旧居,他也是从这里了延安。

  马当上过去还有一个老上海还记得的书场,大华书场,就在马当25号。前身为维纳斯舞厅,30年(1941年)改名大华舞厅,日演评弹,夜设舞会。1954年改大华书场,最火爆的时候,座位达812只——可惜,大华书场比马当上的石库消失的还早。

  如今,南马当的旧房子基本拆尽,代之以一幢幢现代风格的高楼大厦。北马当的石库民居,基本也只有大韩临时旧址附近,这一片和临近淮海的一部分,仍然保持着,还有就是大韩临时旧址斜对面的,几排西式新里,也还保留着当年马当的原味风貌。

  “看懂上海”开通了线上微社区“旁友帮帮忙”,点击“阅读原文”可以浏览,并留下您对我们的意见和。

  同时,您也可以留下您对上海感兴趣的问题,如果您是老克勒,那请一定不要“吝啬”,让我们一起把上海的人文面传承下去!